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用这些素材,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
1.设计合适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将要对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巧设导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马上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情感酝酿。例如,在讲解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会运用这样的导语:“每个孩子童年时都有伴随他成长的最好的朋友,这些朋友和他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时光,一起玩乐,一起打闹,一起犯错也一起成长。前苏联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作家,他童年时也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然而这个朋友却有一点点特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的这位特别的朋友。”这样的导语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每个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要好的朋友,都会和自己分享成长的感受,而这位特殊的朋友则引起学生很强的好奇心,让他们渴望能够立刻学习课文。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情感表达与体现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开始讲课前,我播放了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们都觉得很放松、愉悦。然后,我播放了几组和文章中的描写很切合的春天的画面,每一幅都很优美,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契合,学生们都沉醉于这些画面。紧接着,我对学生们说道:今天,我们会从文字中来体会这样的画面,来欣赏作者用语言向我们描绘的关于春的美丽图画和情感。
二、让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在教学某些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运用声音生动形象地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朗读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于学生体会文意是很有帮助的。
1.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
初中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很适合朗读。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带有激情地朗读这首词,情感要高亢饱满,读出作者的豪迈气势。在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朗读时要带有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词中的那种格调与韵味,那种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只有在清吟这首词时才能体现出来。三分诗七分读,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
2.分角色朗读
对于一些情节明晰、对话丰富的文章,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往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就像是同学们一起将文章中的故事演绎了一遍。例如,《皇帝的新装》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对话,有不同的人对皇帝不同的劝告,也有虚假的恭维,还有皇帝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情感。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仿佛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变化,这对于学生体会故事的含义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文章中寻找和学生内心的契合点
想要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领会得更深刻,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文章中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契合点,这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感深厚、很能打动人的文章,文章中描写的几个画面和生活很切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然而,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那种厚重的情感,则需要老师作有效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给自己撑伞的场景以及父亲帮“我”买橘子的画面,还有文章最后不善言辞的父亲那感人的背影,这些画面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闪现,深深地感染着他们,让他们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在讲授《木兰诗》时,则需要找到学生心中另外的契合点。课文讲述了一个和他们年龄相当的小女孩混入军队中替父从军的故事,我会让学生尝试想象木兰在作这个决定时内心的情感变化。一个女儿独自去参军,心中自然是担忧和害怕的,她最后勇敢地作出决定代父从军,最终成为大将军。这个故事一波三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们会想如果自己是那时的木兰,面对那样的情景,是否能像木兰一样那么勇敢无畏,从而在心里对木兰产生更深的敬仰之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章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借助这些良好的素材,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可以巧设导语将学生引入人物的情感历程中,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直接。很多文章需要学生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于那样的情景,更能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有的文章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把握更准确。此外,要在文章中寻找和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能够充分触动学生的情感,才是更有效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
1.设计合适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将要对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巧设导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马上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情感酝酿。例如,在讲解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会运用这样的导语:“每个孩子童年时都有伴随他成长的最好的朋友,这些朋友和他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时光,一起玩乐,一起打闹,一起犯错也一起成长。前苏联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作家,他童年时也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然而这个朋友却有一点点特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的这位特别的朋友。”这样的导语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每个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要好的朋友,都会和自己分享成长的感受,而这位特殊的朋友则引起学生很强的好奇心,让他们渴望能够立刻学习课文。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情感表达与体现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开始讲课前,我播放了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们都觉得很放松、愉悦。然后,我播放了几组和文章中的描写很切合的春天的画面,每一幅都很优美,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契合,学生们都沉醉于这些画面。紧接着,我对学生们说道:今天,我们会从文字中来体会这样的画面,来欣赏作者用语言向我们描绘的关于春的美丽图画和情感。
二、让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在教学某些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运用声音生动形象地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朗读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于学生体会文意是很有帮助的。
1.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
初中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很适合朗读。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带有激情地朗读这首词,情感要高亢饱满,读出作者的豪迈气势。在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朗读时要带有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词中的那种格调与韵味,那种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只有在清吟这首词时才能体现出来。三分诗七分读,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
2.分角色朗读
对于一些情节明晰、对话丰富的文章,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往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就像是同学们一起将文章中的故事演绎了一遍。例如,《皇帝的新装》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对话,有不同的人对皇帝不同的劝告,也有虚假的恭维,还有皇帝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情感。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仿佛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变化,这对于学生体会故事的含义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文章中寻找和学生内心的契合点
想要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领会得更深刻,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文章中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契合点,这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感深厚、很能打动人的文章,文章中描写的几个画面和生活很切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然而,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那种厚重的情感,则需要老师作有效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给自己撑伞的场景以及父亲帮“我”买橘子的画面,还有文章最后不善言辞的父亲那感人的背影,这些画面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闪现,深深地感染着他们,让他们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在讲授《木兰诗》时,则需要找到学生心中另外的契合点。课文讲述了一个和他们年龄相当的小女孩混入军队中替父从军的故事,我会让学生尝试想象木兰在作这个决定时内心的情感变化。一个女儿独自去参军,心中自然是担忧和害怕的,她最后勇敢地作出决定代父从军,最终成为大将军。这个故事一波三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们会想如果自己是那时的木兰,面对那样的情景,是否能像木兰一样那么勇敢无畏,从而在心里对木兰产生更深的敬仰之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章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借助这些良好的素材,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可以巧设导语将学生引入人物的情感历程中,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直接。很多文章需要学生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于那样的情景,更能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有的文章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把握更准确。此外,要在文章中寻找和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能够充分触动学生的情感,才是更有效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