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很多名家诗歌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或经典的语句,把握好这些妙词佳句,才能细致的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孩子的综合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文章从抓诗眼、抓景句、抓情句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词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妙”朱光潜先生如是说。诗歌是语文教学中一种独特的题材,它没有小说婉转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曲紧张激烈的冲突矛盾,却在短小精悍、节奏鲜明的语言中蕴藏着深远的意境和情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甚至明确指出,诵读和学习诗歌,有意识地积累和感悟意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操。
一、抓“眼”,理解诗意
所谓“眼”,指的是事物的关键所在,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凝练含蓄的词句,是古诗的灵魂所在,对诗眼的精确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一针见血的掌握整首诗的基调。诗眼可以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短小却暗含着大量的信息,如诗人的身世、写作的背景、所要表达的价值观。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数字在古诗中的应用一般是夸张的指代,而在本诗中我选择紧扣“十五”和“八十”两个诗眼展开。这两句话看似不经意间,实则一方面说明老兵已经80岁高龄了,才能结束征战的生活,反映的是古代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严苛和残忍,使得多少穷苦大众一生颠沛流离;另一方面十五和八十的差距,整整六十五年的光阴,虽然没有详细地写出老兵都干了什么,可这兵役生涯就是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期盼不言而喻,他的经历就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残忍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这样的设计,八十和十五的对照可以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以诗眼为突破口开展教学,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效果。
二、抓“景”,勾勒图画
任何作品都讲求一个完整性和美感,诗词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四季变化、草木枯荣在诗人的眼中都是绝佳的载体。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一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写作讲究朦胧隐晦,作者总是把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所以抓住意象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去感受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可以极大地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和《村居》,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景色,绝句将景物描写与小动物的苏醒结合起来,村居则是进入江南小村庄,将景物描写与小朋友的活动结合起来。我首先让学生找到两首诗中的意象,《绝句》中有“日、春风、花草、燕子、沙、鸳鸯”,《村居》中写到了“杨柳、纸鸢、散学归来的儿童”,接着再让孩子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意象时用了哪些形容词,日光是温暖的、花是色彩鲜艳的、杨柳青青、儿童轻松快乐……分词汇把握后,我设计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结合对诗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春日图画。有的讲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春风徐徐带来了绿油油的小草,燕子忙着建筑新巢,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慵懒地睡着了”;有的则写道“阳春二月,青草开始露头,杨柳青青的纸条随风拍打着堤岸,放学归来的孩子趁着东风把新做的纸鸢放上天空”。
通过这样的设计,古诗词是美的记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阅读优秀作品,在语言鉴赏中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诗词反复咀嚼,掌握诗人表达的手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抓“情”,陶冶情操
有道是“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写诗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寄托志向、抒发情感,而现实的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解读难点词汇和翻译诗词大意上,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准确找到作者表情达意的句子,通过感知意象、自主理解的方法逐层的深入诗歌内部,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从题目中的“别”和“送”就能明白写的是朋友間的送别情景,既然主题相同,我设计的是对比学习。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搜罗,《别董大》的送别发生在塞外,所以写的是漫天黄沙、北风狂呼、白雪飘飘,整个形象都营造出了一种荒凉的景象;《送元二使安西》描绘的则是杨柳青青、小雨淅淅沥沥的清新景象,但是渭城的风光如画正是为了衬托元二使即将达到的荒凉之处。《别董大》中后一句写道“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的是一种自信、豪迈的心态和性格,另一首则是因为考虑到“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劝朋友更进一杯酒,同样是惜惜相别,高适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慷慨豁达的情怀,王维则侧重于不舍和担忧。
通过这样的设计,所谓“情动而辞发”,景物、事物的描写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表情达意而服务的,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强化语言的穿透力,去审视和理解作者的内在情怀,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总而言之,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很多名家诗歌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或经典的语句,把握好这些妙词佳句,才能细致的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孩子的综合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诗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探究教材教法,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让诗歌意境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绽放更绚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季晗.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创新分析[J].课外语文,2013(24).
[2]朱学军.汲取诗歌养分滋养学生心灵——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J].吉林教育,2013(1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词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妙”朱光潜先生如是说。诗歌是语文教学中一种独特的题材,它没有小说婉转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曲紧张激烈的冲突矛盾,却在短小精悍、节奏鲜明的语言中蕴藏着深远的意境和情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甚至明确指出,诵读和学习诗歌,有意识地积累和感悟意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操。
一、抓“眼”,理解诗意
所谓“眼”,指的是事物的关键所在,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凝练含蓄的词句,是古诗的灵魂所在,对诗眼的精确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一针见血的掌握整首诗的基调。诗眼可以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短小却暗含着大量的信息,如诗人的身世、写作的背景、所要表达的价值观。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数字在古诗中的应用一般是夸张的指代,而在本诗中我选择紧扣“十五”和“八十”两个诗眼展开。这两句话看似不经意间,实则一方面说明老兵已经80岁高龄了,才能结束征战的生活,反映的是古代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严苛和残忍,使得多少穷苦大众一生颠沛流离;另一方面十五和八十的差距,整整六十五年的光阴,虽然没有详细地写出老兵都干了什么,可这兵役生涯就是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期盼不言而喻,他的经历就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残忍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这样的设计,八十和十五的对照可以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以诗眼为突破口开展教学,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效果。
二、抓“景”,勾勒图画
任何作品都讲求一个完整性和美感,诗词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四季变化、草木枯荣在诗人的眼中都是绝佳的载体。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一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写作讲究朦胧隐晦,作者总是把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所以抓住意象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去感受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可以极大地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和《村居》,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景色,绝句将景物描写与小动物的苏醒结合起来,村居则是进入江南小村庄,将景物描写与小朋友的活动结合起来。我首先让学生找到两首诗中的意象,《绝句》中有“日、春风、花草、燕子、沙、鸳鸯”,《村居》中写到了“杨柳、纸鸢、散学归来的儿童”,接着再让孩子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意象时用了哪些形容词,日光是温暖的、花是色彩鲜艳的、杨柳青青、儿童轻松快乐……分词汇把握后,我设计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结合对诗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春日图画。有的讲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春风徐徐带来了绿油油的小草,燕子忙着建筑新巢,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慵懒地睡着了”;有的则写道“阳春二月,青草开始露头,杨柳青青的纸条随风拍打着堤岸,放学归来的孩子趁着东风把新做的纸鸢放上天空”。
通过这样的设计,古诗词是美的记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阅读优秀作品,在语言鉴赏中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诗词反复咀嚼,掌握诗人表达的手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抓“情”,陶冶情操
有道是“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写诗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寄托志向、抒发情感,而现实的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解读难点词汇和翻译诗词大意上,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准确找到作者表情达意的句子,通过感知意象、自主理解的方法逐层的深入诗歌内部,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从题目中的“别”和“送”就能明白写的是朋友間的送别情景,既然主题相同,我设计的是对比学习。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搜罗,《别董大》的送别发生在塞外,所以写的是漫天黄沙、北风狂呼、白雪飘飘,整个形象都营造出了一种荒凉的景象;《送元二使安西》描绘的则是杨柳青青、小雨淅淅沥沥的清新景象,但是渭城的风光如画正是为了衬托元二使即将达到的荒凉之处。《别董大》中后一句写道“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的是一种自信、豪迈的心态和性格,另一首则是因为考虑到“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劝朋友更进一杯酒,同样是惜惜相别,高适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慷慨豁达的情怀,王维则侧重于不舍和担忧。
通过这样的设计,所谓“情动而辞发”,景物、事物的描写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表情达意而服务的,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强化语言的穿透力,去审视和理解作者的内在情怀,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总而言之,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很多名家诗歌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或经典的语句,把握好这些妙词佳句,才能细致的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孩子的综合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诗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探究教材教法,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让诗歌意境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绽放更绚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季晗.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创新分析[J].课外语文,2013(24).
[2]朱学军.汲取诗歌养分滋养学生心灵——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J].吉林教育,2013(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