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爱”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的爱,其本质是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直接体现为教师的事业心、道德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并产生“以爱育爱”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与根基,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笔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从事了三十二年的艺术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师爱”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激励、感化和引导作用,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向爱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师爱;学生发展;教学管理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青藏高原边区,地理位置较偏。在校学生由藏、回、汉等多民族组成,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牧地区,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活和民俗习惯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入学后需要融入一个更加多样性的环境,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难以适应新环境,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此外,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住址距离学校较远,为了方便协调学习和生活,学校采取正常周末不休息,每月休一次月假的管理方式。因此,学校的师生接触时间较其他学校要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频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疏导、人格养成等方面也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师爱”就成了学校师生融汇交流的桥梁,成了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并且扮演着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该校高中部长期从事美术特长生的教育,由于高考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笔者需要长时间跟学生们呆在一起来指导学生的素描、速写和色彩等美术专业课程,在长期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心理、交友、成长困扰、人生方向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都喜欢通过笔者来寻求答案。这样高强度教学环节的长时间的师生接触,使得笔者对“师爱”教育思想有了更新和更深刻的体会,发现在教育过程中“师爱”能够开启学生心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上进心。以下就是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简要阐述笔者对“师爱”的深刻理解,以及“师爱”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对“师爱”的解读
爱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对他人存在价值的肯定,并表现了对爱的对象的关切、尊重和了解等积极的情感行为。“师爱是教育的先决条件”,这是教育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师爱在教育理论中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可以说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当然,“师爱”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细微的照顾层面,也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层面,“师爱”更本质的是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过硬的职业素质的凝聚,是能够给予学生在道德、人生追求等方面正面指引的师生之间的高尚情感。从这个角度讲,“师爱”品质的提升,其实质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始终不忘自我境界的提升。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师爱”的具体表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关怀、尊重、理解和以身作则。第一,关怀是“师爱”的前提。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长期离开家庭,在未成年时就要学会独立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言行等方面的关怀往往能给学生带去家庭般的温暖,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尊重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是维护学生最基本的自尊,要遵从“不能把学生当作社会工具去培养,而要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去培养”的教育理念。第三,理解是“师爱”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要洞悉学生的心理世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必要深度沟通。第四,以身作则是“师爱”的核心。教书育人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教师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需要教师能够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以自身高尚的价值追求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层面得到正面的指引。
二、 “师爱”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师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在学生眼里“师爱”不仅仅是一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更是一份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将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尊重和理解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也同自己在班級以及学校中的价值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体现出的“师爱”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恰当合理的“师爱”体现,能够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促使学生能够勇敢的直面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案例:某年,有几个学生中考落榜,但凭借他们对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浓厚的兴趣,学校给予了补录。为培养兴趣和特长发展,笔者与这几个学生有过深度的交流和沟通,笔者得知他们的家庭住址离学校太远,通过走读方式来参加美术特长班很不现实,但学校一时也解决不了这几个学生的住宿问题,于是,笔者腾出自己的一间卧室,并邀请这几个学生住到自己家中,解决住宿问题。在一个学年的沟通交流以及教学中,他们的绘画技法不仅有了大的飞跃,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也逐渐提升到班级中上等水平。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求知欲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几个学生还获得了“甘肃省首届青少年书画作品展”银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二) 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人都是感情动物,“师爱”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合情又合理的教育内容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这其中“师爱”就承担了“动之以情”的教育功能,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师爱”的情感时,就很容易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方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
教学案例:笔者曾因“肺部阴影与腰椎间盘微凸”疾病被要求住院治疗,但考虑到自己的学生即将参加美术专业的高考,为了不耽搁他们上课,笔者选择了保守治疗,早上去医院参加治疗,下午和晚上给学生讲授美术专业课。笔者虽不在学生面前提及此事,但学生们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得知此事,并深受感动。在这种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们在精神层面上受到的感化,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学习绘画以及文化课时比以往更自觉、刻苦和努力。一个勤勤恳恳的教师形象树立起来后,笔者所带艺术特长生的学习欲望越来越浓烈,并频频在美术高考中取得佳绩,这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讲,是多么欣慰的事情。由此,笔者深刻感悟到,当教师的感情投入越多,学生的心灵就越被你感化和征服,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也更能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这就是“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 (三) “师爱”的引导作用
能够对学生产生引导力的本质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也是“师爱”的核心体现。“师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师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所传达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的高尚与美好,学生也愿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去关怀、尊重和理解周围同学,去更加主动和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模仿。“师爱”有助于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教师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念也随之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在未来每一个时间点的人生选择。可以说,“师爱”在德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学生自我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笔者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笔者就带头使用文明用语。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天,笔者带头提前到校,一开始,笔者往往是第一个进入班级的人,但后来,比笔者早到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后整个学期,就很少有学生早读迟到。笔者要求学生节俭,笔者便和学生一起将易拉罐、矿泉水瓶、废纸收集后卖出……这些点点滴滴的做法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規范以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使我明白了不少东西,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将永远伴随我,对我的将来会有很深的影响。”
三、 总结
“师爱”是一种充满责任的、普遍的、持久而高尚的爱,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崇高的原则性,是道德情感教育最有力的手段;“师爱”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足够的智慧在实践中去拿捏各种分寸;“师爱”是教育者的信仰,它时刻提醒着教师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这样的思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自身作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师爱”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的探究对于提高教育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2] 斯琴.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6):85-86.
[3] 宋广文,温勇.“师爱”:教师素养的情感基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40-42.
作者简介:张泽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中学。
关键词:师爱;学生发展;教学管理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青藏高原边区,地理位置较偏。在校学生由藏、回、汉等多民族组成,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牧地区,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活和民俗习惯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入学后需要融入一个更加多样性的环境,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难以适应新环境,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此外,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住址距离学校较远,为了方便协调学习和生活,学校采取正常周末不休息,每月休一次月假的管理方式。因此,学校的师生接触时间较其他学校要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频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疏导、人格养成等方面也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师爱”就成了学校师生融汇交流的桥梁,成了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并且扮演着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该校高中部长期从事美术特长生的教育,由于高考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笔者需要长时间跟学生们呆在一起来指导学生的素描、速写和色彩等美术专业课程,在长期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心理、交友、成长困扰、人生方向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都喜欢通过笔者来寻求答案。这样高强度教学环节的长时间的师生接触,使得笔者对“师爱”教育思想有了更新和更深刻的体会,发现在教育过程中“师爱”能够开启学生心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上进心。以下就是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简要阐述笔者对“师爱”的深刻理解,以及“师爱”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对“师爱”的解读
爱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对他人存在价值的肯定,并表现了对爱的对象的关切、尊重和了解等积极的情感行为。“师爱是教育的先决条件”,这是教育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师爱在教育理论中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可以说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当然,“师爱”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细微的照顾层面,也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层面,“师爱”更本质的是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过硬的职业素质的凝聚,是能够给予学生在道德、人生追求等方面正面指引的师生之间的高尚情感。从这个角度讲,“师爱”品质的提升,其实质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始终不忘自我境界的提升。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师爱”的具体表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关怀、尊重、理解和以身作则。第一,关怀是“师爱”的前提。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长期离开家庭,在未成年时就要学会独立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言行等方面的关怀往往能给学生带去家庭般的温暖,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尊重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是维护学生最基本的自尊,要遵从“不能把学生当作社会工具去培养,而要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去培养”的教育理念。第三,理解是“师爱”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要洞悉学生的心理世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必要深度沟通。第四,以身作则是“师爱”的核心。教书育人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教师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需要教师能够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以自身高尚的价值追求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层面得到正面的指引。
二、 “师爱”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师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在学生眼里“师爱”不仅仅是一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更是一份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将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尊重和理解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也同自己在班級以及学校中的价值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体现出的“师爱”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恰当合理的“师爱”体现,能够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促使学生能够勇敢的直面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案例:某年,有几个学生中考落榜,但凭借他们对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浓厚的兴趣,学校给予了补录。为培养兴趣和特长发展,笔者与这几个学生有过深度的交流和沟通,笔者得知他们的家庭住址离学校太远,通过走读方式来参加美术特长班很不现实,但学校一时也解决不了这几个学生的住宿问题,于是,笔者腾出自己的一间卧室,并邀请这几个学生住到自己家中,解决住宿问题。在一个学年的沟通交流以及教学中,他们的绘画技法不仅有了大的飞跃,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也逐渐提升到班级中上等水平。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求知欲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几个学生还获得了“甘肃省首届青少年书画作品展”银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二) 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人都是感情动物,“师爱”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合情又合理的教育内容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这其中“师爱”就承担了“动之以情”的教育功能,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师爱”的情感时,就很容易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方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
教学案例:笔者曾因“肺部阴影与腰椎间盘微凸”疾病被要求住院治疗,但考虑到自己的学生即将参加美术专业的高考,为了不耽搁他们上课,笔者选择了保守治疗,早上去医院参加治疗,下午和晚上给学生讲授美术专业课。笔者虽不在学生面前提及此事,但学生们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得知此事,并深受感动。在这种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们在精神层面上受到的感化,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学习绘画以及文化课时比以往更自觉、刻苦和努力。一个勤勤恳恳的教师形象树立起来后,笔者所带艺术特长生的学习欲望越来越浓烈,并频频在美术高考中取得佳绩,这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讲,是多么欣慰的事情。由此,笔者深刻感悟到,当教师的感情投入越多,学生的心灵就越被你感化和征服,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也更能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这就是“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 (三) “师爱”的引导作用
能够对学生产生引导力的本质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也是“师爱”的核心体现。“师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师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所传达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的高尚与美好,学生也愿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去关怀、尊重和理解周围同学,去更加主动和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模仿。“师爱”有助于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教师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念也随之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在未来每一个时间点的人生选择。可以说,“师爱”在德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学生自我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笔者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笔者就带头使用文明用语。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天,笔者带头提前到校,一开始,笔者往往是第一个进入班级的人,但后来,比笔者早到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后整个学期,就很少有学生早读迟到。笔者要求学生节俭,笔者便和学生一起将易拉罐、矿泉水瓶、废纸收集后卖出……这些点点滴滴的做法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規范以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使我明白了不少东西,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将永远伴随我,对我的将来会有很深的影响。”
三、 总结
“师爱”是一种充满责任的、普遍的、持久而高尚的爱,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崇高的原则性,是道德情感教育最有力的手段;“师爱”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足够的智慧在实践中去拿捏各种分寸;“师爱”是教育者的信仰,它时刻提醒着教师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这样的思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自身作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师爱”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的探究对于提高教育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2] 斯琴.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6):85-86.
[3] 宋广文,温勇.“师爱”:教师素养的情感基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40-42.
作者简介:张泽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