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包含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涉及领域较广,在复习过程中对教师及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中考历史复习是对整个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历史复习;教学策略;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7-0053-02
引 言
初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成为教师及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推进,部分地区在中考中对历史科目实施了开卷考试,且在历史复习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当前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较低。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通常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进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课时,不注重研读课程标准,仅参考教辅资料,对历史的考点及难点理解不准确,导致历史复习效率较低。其次,复习模式单一。由于在中考历史复习课上,学生需要巩固的知识较多,加上时间有限,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更多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及模拟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背诵和做题来进行中考历史知识的复习,对学生历史思维及学习态度方面的培养较少,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如果学生对历史复习缺乏兴趣,整个复习过程都是被动接受,其對历史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足,加上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在做题时,通常只是将有关材料进行简单的罗列,不能有效地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二、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一)制订有效教学目标
对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历史复习目标达成率较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除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外,还需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新课程的教育任务及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例如,在复习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主题历史事件时,教师就需要制订复习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主题知识,主要包括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重大会议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这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的变化,进一步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与世界大战相关的资料或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大战对人类及社会造成的影响,了解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思考与反思如何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这一主题的复习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相关战争短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义、珍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信念。
(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对于中考历史复习来说,教师应对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应先抓住复习内容的主干知识点,然后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通过点、线、面层层深化,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从教材入手。首先,了解教材目录包括几个单元及课题,并对历史事件的特征、发展等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我国民族的发展顺序为方向,对历史发展阶段及朝代顺序进行总结,进而构建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其次,具体到每一单元的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教师要重视引言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使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复习,对其中包括的主要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及阶段特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整理,进而丰富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先复习各个单元,再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就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结合同一阶段外国的发展情况,将中外历史相结合,使学生整体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
(三)合理拓展复习内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可以切入社会热点,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复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会议中的重点内容。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热点,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注重跨学科渗透。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领域,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历史复习教学时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复习质量。 又如,历史中有关读诗的解读问题涉及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解读。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教师可借助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历史复习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精选习题,查漏补缺
习题训练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可以检验历史复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精选习题,带领学生进行中考实战练习。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练习题,但要注意习题的难易程度,保障习题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能力。其次,依据历史复习教学的类型精选习题,如进行随堂练习,就可以选择基础性习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如果是阶段性练习,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因材选题,以学生为主体。每位学生的能力及基础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学习仅限于知识表面,有些学生可以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在开展历史习题训练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梯度的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应对习题进行取舍,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进而保障学生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应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进而保障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会从历史的层面去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中考历史复習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教师不但能对历史学科复习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还能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有效的复习策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梁建芹,王红.对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思考:中考历史三轮复习模式的优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76.
作者简介:王雅静(1986.8-),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荣获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关键词:历史复习;教学策略;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7-0053-02
引 言
初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成为教师及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推进,部分地区在中考中对历史科目实施了开卷考试,且在历史复习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当前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较低。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通常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进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课时,不注重研读课程标准,仅参考教辅资料,对历史的考点及难点理解不准确,导致历史复习效率较低。其次,复习模式单一。由于在中考历史复习课上,学生需要巩固的知识较多,加上时间有限,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更多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及模拟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背诵和做题来进行中考历史知识的复习,对学生历史思维及学习态度方面的培养较少,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如果学生对历史复习缺乏兴趣,整个复习过程都是被动接受,其對历史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足,加上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在做题时,通常只是将有关材料进行简单的罗列,不能有效地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二、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一)制订有效教学目标
对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历史复习目标达成率较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除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外,还需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新课程的教育任务及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例如,在复习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主题历史事件时,教师就需要制订复习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主题知识,主要包括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重大会议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这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的变化,进一步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与世界大战相关的资料或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大战对人类及社会造成的影响,了解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思考与反思如何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这一主题的复习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相关战争短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义、珍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信念。
(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对于中考历史复习来说,教师应对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应先抓住复习内容的主干知识点,然后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通过点、线、面层层深化,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从教材入手。首先,了解教材目录包括几个单元及课题,并对历史事件的特征、发展等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我国民族的发展顺序为方向,对历史发展阶段及朝代顺序进行总结,进而构建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其次,具体到每一单元的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教师要重视引言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使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复习,对其中包括的主要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及阶段特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整理,进而丰富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先复习各个单元,再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就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结合同一阶段外国的发展情况,将中外历史相结合,使学生整体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
(三)合理拓展复习内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可以切入社会热点,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复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会议中的重点内容。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热点,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注重跨学科渗透。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领域,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历史复习教学时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复习质量。 又如,历史中有关读诗的解读问题涉及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解读。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教师可借助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历史复习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精选习题,查漏补缺
习题训练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可以检验历史复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精选习题,带领学生进行中考实战练习。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练习题,但要注意习题的难易程度,保障习题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能力。其次,依据历史复习教学的类型精选习题,如进行随堂练习,就可以选择基础性习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如果是阶段性练习,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因材选题,以学生为主体。每位学生的能力及基础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学习仅限于知识表面,有些学生可以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在开展历史习题训练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梯度的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应对习题进行取舍,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进而保障学生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应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进而保障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会从历史的层面去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中考历史复習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教师不但能对历史学科复习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还能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有效的复习策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梁建芹,王红.对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思考:中考历史三轮复习模式的优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76.
作者简介:王雅静(1986.8-),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荣获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