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之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3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将 “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的挖掘。
  就审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形式。以下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如何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去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的。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审美想象创造出的一个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而是相似于现实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其艺术美作一番充分挖掘,就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美感愉悦,从而真正把学习看作智力劳动的愉快过程,当作感知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过程。这样的话,必定事半功倍。
  首先是挖掘教材中的艺术美。即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艺术观点,通过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去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可让学生用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新格律诗理论合作探究学习此诗,最后由学生归纳探究结果:①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②音乐美,主要体现在A. 押韵;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 回环复沓。③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愉快并增强了个人自我感和社会认知感。
  其次是挖掘教学辅助资源的艺术美。语文科常见的教学辅助资源有视频、音频、图片等,他们蕴含的艺术美也应充分挖掘、充分利用。学习《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同名动画片以及同名歌曲,让学生对故事有了了解,并由此激发起学生学习此诗的兴趣。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播放电影《赤壁》里朗诵《短歌行》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带给学生心理上极大的震动。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则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间接反映的,都是以自然的人格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自然美丰富、广泛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一个个如梦似幻的境界,并从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形成崇敬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寒秋景物时一扫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通过对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白帆、蓝天、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壮阔绚丽的秋景图。作者描绘的寒秋景物蕴含了自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的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而人的美又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的内在美,包含着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等,它们保持着文化的“经典意义”。通过对人的内在美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就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诗中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内在品质”这一问题,学生能通过诗句触摸到诗人的忧国忧民、心系祖国,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上下求索、不改初衷,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至善至美的优秀品质。 之后再播放《百家讲坛》中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讲述屈原传奇一生的视频,学生由此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明白“在屈原的心目当中,除了楚国之外,还有一个高居其上的整体的中国。他的爱国主义,正是通向整体的中国,他是把热爱楚国同热爱整个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让学生通过搜集苏轼资料,了解他三次贬谪的经过,学生明白破茧也成蝶,凤凰终涅槃,放下苦难,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的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校里,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的。是的,我们不是教语文,而是教人学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情境设置,精选学习内容,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随着医院外事交流活动的增多,医院外事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成为医院相关部门的重头,本文就我院外事信息工作的初步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根据有机推断试题的特点并结合近几年相关的高考试题,下面我就怎样轻松解答高考试题中的有机推断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具备条件1.了解考纲要求。高考设置该题型的目的就是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从而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供高校选拔人才。通过高考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它却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所以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并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言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英语教学要培养的学生英语基本语言能力。就阅读教学而言,重点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来看,虽然一些教师能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但总体上看教学效率不高。笔者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Leadin, Fastreading
写作与其他知识组成一样,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掌握。可学生除了教师布置的写作作业之外,极少自己主动去进行写作训练。平时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的多寡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  1.教学指导思想与实际教学相冲突  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存在分歧,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找不到方向。高中语文教学的“从考”、“从分”现象相当普遍。语文是高考中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有相当一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几种场景。场景一:教师努力引导某个学生说话,但是他(她)却不肯开口或者是只嘟囔一下,与同学却是谈天说地。场景二:一些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年龄越大越不与自己交流、谈心,与他人却是谈笑风生。场景三:一些学生一天到晚独自一人,无人为伴。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步入了平常人家,再加上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原来少,家长
开设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以来,我校语文组的教师致力于研究在农村学校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进行了调查问卷之后,我们找出了进行开放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方法。我们一致认为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师必须坚持“三要”。下面我就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我国加入WTO后,各国投资银行将相继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并与我国投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如何迎接这种挑战,文章认为率先了解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颇有裨益.
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文章通过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屡被反倾销的原因剖析,从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因此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刻不容缓。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