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留庄等村民兵共同建立了联防组织—“杜八联”。其首创的“联防战”,同“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剧团纷纷以此为蓝本,编排拍摄了《传枪记》等电影、戏剧,在全国广泛流传。老民兵薛平华等人先后应邀赴京参加开国大典、全国民兵英雄座谈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37年5月,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济源的领导力量,根据豫西工委的指示,从北平返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杨伯笙在泰山庙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县委,杨伯笙任书记。
济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东接华北平原,扼守着南下豫西、北上晋陕的黄河古渡。那时,济源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17个较大的贸易集镇,拥有私营店铺600余家,手工业作坊数百个,大小煤窑数十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较为活跃的经济,使济源成为日军入侵晋东南、进攻太岳区的重要支撑点。
1938年2月,侵华日军第14师团酒井支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济源县城。济源沦陷后,日军主力继续西犯,留下其所属的3000余人驻守济源。他们在济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济源县委决定,派杨伯笙等人到位于黄河北岸的济源坡头镇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
于是,坡头境内的蓼坞村、桥沟村、泰山村、马住村、留庄村、杜年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了联防组织,简称“杜八联”,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开辟了闻名遐迩的杜八联抗日敌后“小苏区”。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斗争中,杜八联在县委、区委的领导下,民兵们扛起土枪、土炮,拿起长矛、大刀,驾起葫芦舟,摆开地雷阵,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杜八联创造的联防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令敌人魂飞魄散。他们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作战400余次,歼敌2000余名,涌现出数十名民兵战斗英雄,被太岳区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
坐落在黄河岸边的留庄村,是杜八联自卫团的第九中队,当时该村有230余户人家,800口人,这里交通便利,离坡头仅几里路,是杜八联根据地防范敌人来犯的第一道防线。
1944年8月29日,为攻克敌人碉堡,留庄村民兵设下“鱼饵宴”,以摔杯为号,活捉了四名日本兵,端掉了敌人的碉堡。留庄民兵人数曾有150余人,与敌人战斗200余次,缴获机枪8挺,歼灭敌人300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薛平华出任留庄民兵轮战连连长,他带领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大摆“地雷阵”,同进犯杜八联的国民党军作战。1946年8月17日,国民党军队5架飞机因迷航迫降在留庄附近的黄河滩上,薛平华带领民兵经过两次战斗,成功烧毁了两架敌机。1947年7月,太岳武委总会授予薛平华“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1947年8月下旬,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主力从留庄以西30华里的关阳、长泉村一带强渡黄河。薛平华主动请战,他带领留庄民兵营葫芦队为部队渡河领航开路。
1947年8月23日,陈谢兵团及太岳解放区数万名解放军战士开始强渡黄河,挺进中原。那时,正是丰水期,黄河暴涨,河面很宽。陈谢大军分别从黄河北岸的大峪关阳、下冶长泉李河沟、邵原小沟、垣曲马蹄窝四处渡口强渡黄河,突破点首先选在关阳渡口。
当时陈谢大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关阳村西沟,在关阳北山上架设大炮、机关枪,严阵以待进行掩护。
在关阳渡口过河的有六只船,每船一个排,指挥部分别任命了船长和船工。为了使船能顺利到达对岸,每个船有四组葫芦舟护航,留庄民兵营民兵在葫芦舟上架机关枪和步枪。清晨5点左右,船开始向对岸划去。
船刚划过河心,就被对岸的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射了过来。敌人的枪一响,陈谢大军在山头的机枪、大炮射向敌人,在水中的葫芦队员也向对岸敌人射击。
战士们没等船靠岸,就跳入水中,窜到岸上。在水中护船的葫芦队员,也从水中一跃而起,冲到岸上,对敌人一阵猛射。经过激烈的战斗,岸上的敌人大部分被消灭,一部分敌人见势不妙,仓皇逃跑。
在渡河中,共有50只船分别在四个渡口过河。杜八联参加112人,其中留庄民兵营28人,他们掩护陈谢大军过黄河,表现出色。
在过河总结会上,杜八联评出18名模范,其中留庄民兵营8人。涌现出了薛平华、李传玉、李庆禹等著名的民兵英雄。1947年7月,太岳武委总会授予杜八联民兵自卫队“杀敌模范单位”称号及“河防堡垒,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战百胜”锦旗一面。葫芦队员渡河的“葫芦舟”,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0年4月,薛平华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毛泽东亲自给他颁发了一支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及100发子弹。
授枪仪式后,毛泽东说:“全国虽然解放了,但蒋介石还在台湾,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要提高警惕,不敢麻痹。这支枪要好好地保存着,把它传下去,教育后代继续革命。”
在薛平华的带领下,留庄民兵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全体民兵还坚持劳武结合,常把枪带到田间地头,利用休息时间练瞄准、刺杀。一时间,在留庄村的街头上、家门口贴的都是靶纸,田头、院子、打麦场都成了练兵场。
留庄英雄民兵营的事迹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广泛宣传后,吸引了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挖掘素材进行创作。
1964年春,河南省戏剧工作者所云平、王景中二人来留庄蹲点。经过半年努力,他们写成了豫剧《传家宝》。
1964年秋,河南省豫剧一、二、三团分别抽调李仕忠、刘兰芳等著名演员根据《传家宝》的剧情,来留庄体验生活。李仕忠饰演薛爷爷,刘兰芳饰演小缨。李仕忠为演好爷爷这个角色,每天跟着薛平华,学他说话走路,和他一起参加劳动。
1965年初,河南省京剧团看到了《传家宝》剧本,京剧团副团长高嘉麟带着演员到留庄体验生活一个多月,排演了京剧《传家宝》。同年2月12日,河南省京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更名为《传枪记》。
《传枪记》讲述了薛爷爷祖孙三代民兵传枪、接枪的故事。剧中的薛爷爷战争年代当过民兵班长,杀过敌、立过功;孙子、孙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兵。薛爷爷从公社领回来一把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爷爷最后把钢枪传给了孙女小缨。戏曲电影中薛爷爷的人物原型,就是薛平华。
《传枪记》上演后,红遍大江南北。
为纪念这段光荣历史,留庄村于1963年建设了民兵展览馆,后更名为“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
1964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发出“关于向留庄民兵营学习”的号召。6月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领导机关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称号,并于7月10日,在留庄村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大会。
据统计,从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留庄累计向部队输送了150多名青年。其中6人荣立二等功,35人荣立三等功,60人受到嘉奖。近年来,留庄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先后建成了五星广场、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窑洞训练馆、基干民兵训练场。
每年的7月10日,留庄村都要举办隆重的“英雄民兵营”命名纪念日活动,通过开展座谈会、文艺晚会等形式,使留庄“英雄民兵营”精神薪火相传。(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东方今报》特稿部记者)
抗日敌后“小苏区”
1937年5月,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济源的领导力量,根据豫西工委的指示,从北平返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杨伯笙在泰山庙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县委,杨伯笙任书记。
济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东接华北平原,扼守着南下豫西、北上晋陕的黄河古渡。那时,济源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17个较大的贸易集镇,拥有私营店铺600余家,手工业作坊数百个,大小煤窑数十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较为活跃的经济,使济源成为日军入侵晋东南、进攻太岳区的重要支撑点。
1938年2月,侵华日军第14师团酒井支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济源县城。济源沦陷后,日军主力继续西犯,留下其所属的3000余人驻守济源。他们在济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济源县委决定,派杨伯笙等人到位于黄河北岸的济源坡头镇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
于是,坡头境内的蓼坞村、桥沟村、泰山村、马住村、留庄村、杜年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了联防组织,简称“杜八联”,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开辟了闻名遐迩的杜八联抗日敌后“小苏区”。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斗争中,杜八联在县委、区委的领导下,民兵们扛起土枪、土炮,拿起长矛、大刀,驾起葫芦舟,摆开地雷阵,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杜八联创造的联防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令敌人魂飞魄散。他们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作战400余次,歼敌2000余名,涌现出数十名民兵战斗英雄,被太岳区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
坐落在黄河岸边的留庄村,是杜八联自卫团的第九中队,当时该村有230余户人家,800口人,这里交通便利,离坡头仅几里路,是杜八联根据地防范敌人来犯的第一道防线。
1944年8月29日,为攻克敌人碉堡,留庄村民兵设下“鱼饵宴”,以摔杯为号,活捉了四名日本兵,端掉了敌人的碉堡。留庄民兵人数曾有150余人,与敌人战斗200余次,缴获机枪8挺,歼灭敌人300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薛平华出任留庄民兵轮战连连长,他带领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大摆“地雷阵”,同进犯杜八联的国民党军作战。1946年8月17日,国民党军队5架飞机因迷航迫降在留庄附近的黄河滩上,薛平华带领民兵经过两次战斗,成功烧毁了两架敌机。1947年7月,太岳武委总会授予薛平华“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杜八联支援陈谢兵团强渡黄河
1947年8月下旬,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主力从留庄以西30华里的关阳、长泉村一带强渡黄河。薛平华主动请战,他带领留庄民兵营葫芦队为部队渡河领航开路。
1947年8月23日,陈谢兵团及太岳解放区数万名解放军战士开始强渡黄河,挺进中原。那时,正是丰水期,黄河暴涨,河面很宽。陈谢大军分别从黄河北岸的大峪关阳、下冶长泉李河沟、邵原小沟、垣曲马蹄窝四处渡口强渡黄河,突破点首先选在关阳渡口。
当时陈谢大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关阳村西沟,在关阳北山上架设大炮、机关枪,严阵以待进行掩护。
在关阳渡口过河的有六只船,每船一个排,指挥部分别任命了船长和船工。为了使船能顺利到达对岸,每个船有四组葫芦舟护航,留庄民兵营民兵在葫芦舟上架机关枪和步枪。清晨5点左右,船开始向对岸划去。
船刚划过河心,就被对岸的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射了过来。敌人的枪一响,陈谢大军在山头的机枪、大炮射向敌人,在水中的葫芦队员也向对岸敌人射击。
战士们没等船靠岸,就跳入水中,窜到岸上。在水中护船的葫芦队员,也从水中一跃而起,冲到岸上,对敌人一阵猛射。经过激烈的战斗,岸上的敌人大部分被消灭,一部分敌人见势不妙,仓皇逃跑。
在渡河中,共有50只船分别在四个渡口过河。杜八联参加112人,其中留庄民兵营28人,他们掩护陈谢大军过黄河,表现出色。
在过河总结会上,杜八联评出18名模范,其中留庄民兵营8人。涌现出了薛平华、李传玉、李庆禹等著名的民兵英雄。1947年7月,太岳武委总会授予杜八联民兵自卫队“杀敌模范单位”称号及“河防堡垒,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战百胜”锦旗一面。葫芦队员渡河的“葫芦舟”,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电影《传枪记》人物原型
1960年4月,薛平华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毛泽东亲自给他颁发了一支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及100发子弹。
授枪仪式后,毛泽东说:“全国虽然解放了,但蒋介石还在台湾,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要提高警惕,不敢麻痹。这支枪要好好地保存着,把它传下去,教育后代继续革命。”
在薛平华的带领下,留庄民兵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全体民兵还坚持劳武结合,常把枪带到田间地头,利用休息时间练瞄准、刺杀。一时间,在留庄村的街头上、家门口贴的都是靶纸,田头、院子、打麦场都成了练兵场。
留庄英雄民兵营的事迹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广泛宣传后,吸引了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挖掘素材进行创作。
1964年春,河南省戏剧工作者所云平、王景中二人来留庄蹲点。经过半年努力,他们写成了豫剧《传家宝》。
1964年秋,河南省豫剧一、二、三团分别抽调李仕忠、刘兰芳等著名演员根据《传家宝》的剧情,来留庄体验生活。李仕忠饰演薛爷爷,刘兰芳饰演小缨。李仕忠为演好爷爷这个角色,每天跟着薛平华,学他说话走路,和他一起参加劳动。
1965年初,河南省京剧团看到了《传家宝》剧本,京剧团副团长高嘉麟带着演员到留庄体验生活一个多月,排演了京剧《传家宝》。同年2月12日,河南省京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更名为《传枪记》。
《传枪记》讲述了薛爷爷祖孙三代民兵传枪、接枪的故事。剧中的薛爷爷战争年代当过民兵班长,杀过敌、立过功;孙子、孙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兵。薛爷爷从公社领回来一把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爷爷最后把钢枪传给了孙女小缨。戏曲电影中薛爷爷的人物原型,就是薛平华。
《传枪记》上演后,红遍大江南北。
留庄“英雄民兵营”
为纪念这段光荣历史,留庄村于1963年建设了民兵展览馆,后更名为“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
1964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发出“关于向留庄民兵营学习”的号召。6月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领导机关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称号,并于7月10日,在留庄村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大会。
据统计,从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留庄累计向部队输送了150多名青年。其中6人荣立二等功,35人荣立三等功,60人受到嘉奖。近年来,留庄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先后建成了五星广场、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窑洞训练馆、基干民兵训练场。
每年的7月10日,留庄村都要举办隆重的“英雄民兵营”命名纪念日活动,通过开展座谈会、文艺晚会等形式,使留庄“英雄民兵营”精神薪火相传。(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东方今报》特稿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