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量的课例表明,实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挑战性与充分的实践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适度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给学习过程注入生机与活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存在许多话题,比如说:学生如果具有先期经验,能够作出判断、定义、结论,那么还需要实验吗?学生在实验中仅仅是一名“操作工”吗?学生通过实验究竟又能获得什么?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体验
所谓实验,本来是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实验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是数学思考的载体,是架设在现象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今天,我就结合平时小学数学教学,几个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数学小实验”,来谈谈我在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小组合作,张扬个性,相辅相成,培养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更应得到培养,而封闭式实验的目标不因学生实际而改变,实验器具统一,实验步骤和程序固定,实验方法单一,在这样老师预定的实验中,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扼杀了探究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理念启示我们,数学实验教学应倡导开放式实验,在实验中尽可能不给或少给限制、提示,让学生自主选用不同材料,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法,探究同一个问题,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学生实验空间广阔,思维不受限制,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才能得到展示。如案例“圆锥体积”教学的实验片段。
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请你猜测一下圆锥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各小组桌上有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容器若干套,水、沙、米适量,同型号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让学生自主选择。)
师:该如何做实验探究呢?看看书上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教师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如何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呢?
……
关注开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一实验中,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都是开放的,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探究问题。而且动手之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避免只停留在玩东西的表面操作上。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以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动手,一起讨论,这样的实验过程是师生互动的精神生产过程。当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则水到渠成。
二、动手实践,感性体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所以,实验中让学生积累感性体验很重要,但实验中的理性思考更为重要。
在有实验的课堂上,我们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当学生的意见有分歧时,教师就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试图以实验结论来统一思想。这样处理的后果是,“统一”有了,“思想”却没了。
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纸袋里装入分别标号为1、2、3、4、5、6的球。甲、乙二人轮流从中摸球,每次摸1个,摸后放回。如果球上的数大于3,甲得1分;如果球上的数小于3,乙得1分;球上的数等于3,都不得分。各摸10次,谁的得分高谁就获胜。
潘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参加这个游戏,你准备当甲,还是乙,还是随便安排?当发现学生的想法不尽一致时,潘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摸球验证,而是组织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过后,潘老师先询问:“有没有谁在讨论之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许多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断出甲赢的可能性比乙大,从而改变了原先的观点。
潘老师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思考,其价值正是在于让每一个学习个体经历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且使他的同伴不仅知道他的观点,还知道他是如何思考达到这个观点的,从而真正地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正因为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所以要让实验具有深刻的内涵,一定不能缺少思维的支撑。
综观数学实验教学,更多情况下,实验中需要随时对方案进行调整、重组;实验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审视、剖析,这些都缺少不了理性的思考。
三、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展示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准备了几张形状不同的四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来检验。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设计出四种检验的方法:一是分别撕下每个内角,将它们的顶点拼在一起;二是直接将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割在两个三角形中:三是把四边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四是在四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接另两个顶点,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当然仅仅通过实验还是不够的,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观察,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最后仍用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在实验时,要像一个小数学家那样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解决的过程中来,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就会逐渐地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通过这些有趣的数学小实验,让我们可爱的学生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拥有更多的展翅高飞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体验
所谓实验,本来是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实验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是数学思考的载体,是架设在现象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今天,我就结合平时小学数学教学,几个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数学小实验”,来谈谈我在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小组合作,张扬个性,相辅相成,培养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更应得到培养,而封闭式实验的目标不因学生实际而改变,实验器具统一,实验步骤和程序固定,实验方法单一,在这样老师预定的实验中,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扼杀了探究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理念启示我们,数学实验教学应倡导开放式实验,在实验中尽可能不给或少给限制、提示,让学生自主选用不同材料,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法,探究同一个问题,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学生实验空间广阔,思维不受限制,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才能得到展示。如案例“圆锥体积”教学的实验片段。
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请你猜测一下圆锥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各小组桌上有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容器若干套,水、沙、米适量,同型号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让学生自主选择。)
师:该如何做实验探究呢?看看书上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教师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如何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呢?
……
关注开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一实验中,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都是开放的,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探究问题。而且动手之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避免只停留在玩东西的表面操作上。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以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动手,一起讨论,这样的实验过程是师生互动的精神生产过程。当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则水到渠成。
二、动手实践,感性体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所以,实验中让学生积累感性体验很重要,但实验中的理性思考更为重要。
在有实验的课堂上,我们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当学生的意见有分歧时,教师就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试图以实验结论来统一思想。这样处理的后果是,“统一”有了,“思想”却没了。
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纸袋里装入分别标号为1、2、3、4、5、6的球。甲、乙二人轮流从中摸球,每次摸1个,摸后放回。如果球上的数大于3,甲得1分;如果球上的数小于3,乙得1分;球上的数等于3,都不得分。各摸10次,谁的得分高谁就获胜。
潘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参加这个游戏,你准备当甲,还是乙,还是随便安排?当发现学生的想法不尽一致时,潘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摸球验证,而是组织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过后,潘老师先询问:“有没有谁在讨论之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许多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断出甲赢的可能性比乙大,从而改变了原先的观点。
潘老师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思考,其价值正是在于让每一个学习个体经历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且使他的同伴不仅知道他的观点,还知道他是如何思考达到这个观点的,从而真正地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正因为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所以要让实验具有深刻的内涵,一定不能缺少思维的支撑。
综观数学实验教学,更多情况下,实验中需要随时对方案进行调整、重组;实验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审视、剖析,这些都缺少不了理性的思考。
三、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展示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准备了几张形状不同的四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来检验。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设计出四种检验的方法:一是分别撕下每个内角,将它们的顶点拼在一起;二是直接将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割在两个三角形中:三是把四边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四是在四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接另两个顶点,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当然仅仅通过实验还是不够的,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观察,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最后仍用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在实验时,要像一个小数学家那样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解决的过程中来,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就会逐渐地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通过这些有趣的数学小实验,让我们可爱的学生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拥有更多的展翅高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