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并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改革教法,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以读为本。以读激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读,更注重于读的方式,摒弃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法,而是采用“读有目标”、“读有形式”、“读有竞争”、“多层次、有创意”、“读中有导”等多种朗读方法。如教《济南的冬天》,我运用“多层次、有创意”的诵读法,依“朗读——选读——寻读——创读”四个教学板块,层层推进,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板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实践证明,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交替使用或综合运用,能调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生拉硬扯,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苦心研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和“评析型提问”等提问类型来进行创新教学。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就用“理解型提问”法提出:
“文章哪几段写迎春?哪几段写绘春?哪几段写颂春?”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明确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利用知识来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巧借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和可观性。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同时,我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通俗歌曲(没有出现“愚公移山”四个字样),听完后在屏幕上出示两个问题:①歌词中“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中的“你”是指谁?②“无路难呀开路更难”中的“开路”是指什么事?当学生回答出“愚公”、“移山”后,幻灯片才出现课文标题一《愚公移山》,由寓言故事衍化而来的通俗歌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课型
多年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努力钻研新教材,摸索新课型的教学,大胆尝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教材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和发挥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法教《小溪流的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三步读书法”教《小巷深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沟通课内外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巧积素材,激写作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我是从“定向性积累”和“随机性积累”两方面来进行训练的。所谓“定向性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在明确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观察、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筛选信息,收集资料储以备用。我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日知录”、写“忽然想到集”、写“生活素描”等,通过加强随意感受的练习。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作出敏捷反应的能力。这种做法对学生随机性积累、丰富写作材料很有裨益,通过定向性积累材料和随机性积累材料的教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同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境,学生写作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以读为本。以读激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读,更注重于读的方式,摒弃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法,而是采用“读有目标”、“读有形式”、“读有竞争”、“多层次、有创意”、“读中有导”等多种朗读方法。如教《济南的冬天》,我运用“多层次、有创意”的诵读法,依“朗读——选读——寻读——创读”四个教学板块,层层推进,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板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实践证明,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交替使用或综合运用,能调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生拉硬扯,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苦心研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和“评析型提问”等提问类型来进行创新教学。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就用“理解型提问”法提出:
“文章哪几段写迎春?哪几段写绘春?哪几段写颂春?”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明确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利用知识来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巧借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和可观性。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同时,我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通俗歌曲(没有出现“愚公移山”四个字样),听完后在屏幕上出示两个问题:①歌词中“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中的“你”是指谁?②“无路难呀开路更难”中的“开路”是指什么事?当学生回答出“愚公”、“移山”后,幻灯片才出现课文标题一《愚公移山》,由寓言故事衍化而来的通俗歌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课型
多年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努力钻研新教材,摸索新课型的教学,大胆尝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教材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和发挥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法教《小溪流的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三步读书法”教《小巷深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沟通课内外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巧积素材,激写作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我是从“定向性积累”和“随机性积累”两方面来进行训练的。所谓“定向性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在明确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观察、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筛选信息,收集资料储以备用。我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日知录”、写“忽然想到集”、写“生活素描”等,通过加强随意感受的练习。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作出敏捷反应的能力。这种做法对学生随机性积累、丰富写作材料很有裨益,通过定向性积累材料和随机性积累材料的教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同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境,学生写作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