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赈相关论文
摘 要:1928—1929年的大旱灾是民国时期山西最严重的灾荒之一。山西地方政府和华洋义赈会两大救济力量均做了积极努力,从两者的主要......
1931年江淮大水灾,被看作是世界灾害史中创记录的大水灾.该文主要依据当时国民政府编著的大量赈灾报告,并参考同时期报刊的相关报......
1934年浙江省发生严重旱灾,省政府决议以2 000万地方公债中的100万办理冬赈,然而蒋介石却以电令禁止散发实物形式的冬赈,认为冬赈......
清朝非常重视江河的治理,并不断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工的兴作始终以政府财政为基础,而清朝财政发展过程中货币化程度远远高......
倪嗣冲(1868-1924年),安徽阜阳县人,著名北洋军阀皖系首领。1913年7月至1920年9月,先后担任皖北镇守使、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巡按使、......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还不能控制自然因素的作用危害于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灾荒。古代典籍中记录了许多因灾......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乏力,传统官赈衰微,爱国人士大力倡导,民间义赈组织兴起。义赈机构充分利用近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新型通讯工具......
18世纪有关救荒的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档案、实录、官方的规章制度和成例、荒政方面专题性的文论和手册以及地方志等,记载了18世纪的......
受“实业救国”思潮和西方“教养并重”先进救济理念的双重影响,民初云南当局在灾区开办平民工赈厂是一次工赈项目创新尝试.它以传......
常平仓是古代一重要仓储,王安石变法前未能很好地发挥其社会调控之实效.因之,王安石对其收入来源、支出方式、管理制度和运作办法......
我国北方五省1920年发生特大旱灾。灾情发生后,国内外救济机构和团体对救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实施救济。......
抗战胜利后,“行总”利用“联总”提供的部分援助物资在国统区开展的工赈活动,在中国善后救济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行总为此制定了......
抗战前,华洋义赈会通过赈灾活动,广泛参与西北开发与建设。他们一方面实施急赈,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实施工赈,建设道路,开展勘探测量;同时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陷入空前危机.华洋义赈会从改良民生目的出发,在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介绍防灾思想,并将其付之于实践,这些......
工赈,即以工代赈,它属于赈济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赈济,其特殊性在于赈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它是赈济对象主要通过参加必......
清代中期工赈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调拨、地方筹措及民间捐助三种渠道,形成了以国家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灵活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方......
清朝中期政府为了获取工赈效益的最大化,在平时就对地方上需要兴修的工程区分轻重缓急,造册备案,一旦地方遭灾,就根据灾情选取合适的时......
清季湖南救灾赈务措施基本上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方式.赈务主要有急赈、蠲缓、平粜、工赈等措施;救灾措施主要有抗洪救灾、治理和防疫......
在1920年的灾荒中,工赈作为一种有效的赈灾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农村都进行了实践活动。但由于准备的不充分以及政......
1920年中国华北直、鲁、豫、晋、陕等五省发生了特大旱灾,据统计此次旱灾中受灾县数达317县,灾民总数达三千多万。旱灾发生以来,国内......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救灾方式。工赈种类多种多样,水利工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即通过工赈的方式来兴修水利,既可以......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指被赈济对象通过出工投劳以获取救助的形式。作为一种赈灾手段,与施粥、赈谷等常见救灾方式相比,工赈救灾则具有间......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
工赈作为一种救灾形式,其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建筑材料作为影响工赈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其采办情况不仅影响到工赈的实效,而且反映......
黄河决口给黄泛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期间无论地方政府还是民间社会,多次吁请堵口。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视黄河堵口为复兴......
1936—1937年,四川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华洋义赈会积极投入到旱灾救治中,与政府合作,处理好灾工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