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外交相关论文
如果要用几个字简要地概括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的话,“苦撑待变”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一战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曾屡次要求苏联出兵,参加对日作战,却一再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本文拟就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张连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是政局走向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政策和战......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突破国民政府的严密封锁,全面启动与反法西斯盟国的外交,借助联合国制宪会议全面展示中共外交主张,致力于在民......
众所周所,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然而,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并未正......
战时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新收获——读《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徐万民1996年出版的《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以下简称《......
宋子文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他的一生却与中国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从事财经而涉足外交,是宋子文政治生涯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从......
近代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军事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大肆推行侵略政策的过程中,亦负有重大责任。在......
丛书主编:陈红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论蒋介石》,陈红民主编,2013年1月出版,58万字,68元《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研究(19......
引言:欧洲与远东形势的激变编者从欧洲到远东,国际形势正经过一个很大的激变。这一变化必然地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情势,也必然地影响......
1938年10月,胡适就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历时四年,至1942年9月卸任。胡适上任之初正是国内抗战局势最为糟糕、......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展开积极的外交,希望获得美英等国的支持与援助,......
1938年,胡适奉命使美,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至1942年卸任,历时4年,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称。但人们在看到胡适纵横捭......
王宠惠是国民党元老、著名法学家和外交家,抗战时期任外交部长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是蒋介石的首席外交智囊。他与苏联谈判签订......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
美国内战时外交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内战,整个欧洲非常关注,各国统治阶级几乎都站到了南部同盟一边。尤其是英国的统治阶级,早就......
“苦撑待变”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的基本外交方针 ,但欧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并未欢欣鼓舞 ,而是在重重疑惑和担心中度过了最初阶段......
抗战前期,法国和其它西方大国一样对日本侵略实行绥靖政策,对中国只表示道义上的支持和给予极其有限的援助,妄图以牺牲中国的利益,......
1944年7月1日至2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小镇上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United Nations ......
本文以历史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为主要背景,以同盟国作为主体,对战争中的军事外交实践进......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叙述为中心,试图比较抗战后期英美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国民政府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英......
抗战时期中、美、英三国军事合作,是保证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事件。军事合作的过程,艰难曲折。中华民族持久抗......
本文基于西方现实主义的国际冲突理论,对中苏外交关系采取阶段分析的方法,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国外交的整个过程。本文从一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奉行反苏、亲日、疏华的政策,在远东视日本为其最主要的盟国。国民政府低调处理与德国政府之间接连......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僵持与转折阶段。为取得美英等国的支援,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访问美国,并借1943年在美国国......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国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不乏主动作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中国便开始考虑自身在战后的地位问题,对于建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