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相关论文
《六八年兵》一书,我连着读了三遍,每遍都有新感受。 所以能读三遍,首先是由于我与作者是相识时间不是很长的“老”朋友。我们一见......
革命理想与失落反思 第一次见到潘鸣啸(Michel Bonnin)是在三联书店的一个新书见面会上,书的名字叫《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
当“史无前例”的“文革”妖风恶浪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地摇撼着华夏大地时,到了1969年。这一年的“九大”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稍......
《知青笔记》一书收录的文章,多是作者对其知青生活片段的积累,对20世纪60年代的老一辈知青的坎坷经历的真实记载,本文摘选自该书部分......
不能不说的话 1967年8月17日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惊动全国的知青大逃亡。这和湖南的上山下乡运动要早全国4年有关......
2011年的中国大陆地方政治版图中,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官员群体,像鲁籍高官这样拥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并且几乎会毫无悬念的持续至十......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英明神武,永远年轻。但我长大了,发现他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包容性。我告诉他,一位朋友是同性恋。他特别激烈地说了......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获得幸福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此更有体会:读书时“文革”了,青春时下乡了,生育......
汗水里难道没有咸味?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中争取无限,就是把个人和集体融为一体,把追求和事业融为一体。”这是江西省委宣传部副......
邵新原名邵生,1958年出生于湖南郴州,1974年下放农村。作为知青,他不能算合格,因为他整天背着画板去写生,而没有和社员一起出工劳......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
与其说秦晓是国企掌门人,不如说他是公共知识分子,他是最不像国企掌门人的掌门人,他致力于撕去非市场化的官商标签,致力于在中国实......
爱国青年是如何炼成的 策划人语 “西藏+奥运”,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爱国热潮,主角自然是可爱的青年。 通过言论保家卫国,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高潮,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
作为建国以来官方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活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其影响的终结。这场运动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蹉跎命运和共和......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地上演了一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知青,她们在后来的回城时遇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持续长达近三十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本文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下,立......
社会动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法,它对发动任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期,武汉市为动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运动之一。毛泽东对于知识青年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牵涉范围广、涉及人群多、影响意义深远的一次政府组织的社会历史活动......
一、何谓乡村知识分子?乡村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有两个必要因素——乡村、知识分子,简单地说就是乡村的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乡村里的......
随着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一个尘封已久却影响深远的事件--知青返城,重新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这里所说的......
“第六次上山下乡运动”2000年前后,正是城乡矛盾比较激烈、三农问题凸显的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许许多多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也面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建国以来由政府组织的一场社会历史运动.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由一场社会运动演变成......
知青姓“知”1973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报纸、广播报道了毛泽东给大胆上书的李庆霖复信的消息,......
作为一位具有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徐坤对女性主义叙事的多元探索为女性写作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戴锦华将徐坤定性为“对于女性及......
给毛泽东写信“告御状”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读一封人民来信时,竟控制不住感情流下了眼泪。写信人是福建莆田上林公社一位叫李......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了新的背景。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 ......
在参与了法国“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之后,他怀揣着对“红”的崇拜,不远万里来到香港学习中文、研究儒学。他是一位地道的法国人,却对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试图对春节礼俗"破旧立新",号召民众过"革命化春节".其中,随着厦门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高潮,1970......
发端于 2 0世纪 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曾使共约 180 0万知青由城镇迁居农村 ,超过当时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10 %。这场声势......
1955年9月4日,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上批下了后来被广为宣传的名言:“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
介绍了托马斯.伯恩斯坦在《上山下乡》一书中对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与影响的评价,分析了《上山下乡》的逻辑架构和研究......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时光荏苒,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向......
改革开放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城里人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农村、农业和农民,只是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
本文介绍了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建立的时代背景,论述了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形成的过程,分析了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