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运动相关论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运动之一。毛泽东对于知识青年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对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做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批示,使该乡成......
上世纪“知青”运动与本世纪“大学生村官计划”,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他们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对知青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而享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
老实说,二十年前当我挥手作别黑龙江大学,向学府路向哈尔滨投去最后的一瞥,内心并无多少痛惜,也没有贾岛过桑干河的感慨:“却望北......
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是对海南知青文学的最后一次大检阅。面对业已穷途末路的知识青年上......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
不少人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知青运动相提并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
"文革"初年商洛市受到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锻炼社会思潮的影响,商洛"老三届"毕业生的知青运动发展到了高潮。知青运动在商洛市虽......
返城前奏悄然奏响 1978年上半年,知青“返城风”的前奏已在各地悄然兴起。当年春天,各地响应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主席的批示而率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上山下......
二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1)流向大致相同。两者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人口拥挤的城市流向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地区;(2)动机有部分近似的地方......
<正>50年前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上千万青年从城市送往农村。这场政治运动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大批接受"再教育"的城市知青,......
<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结束,持续了20余年,影响到1955年至1975年上山下乡的几乎每一个人和他们......
<正>一、对地域性知青史研究的反思近些年来,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基于地方档案的个案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地......
<正>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新史料与新视野:上山下乡与知识青年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埃默里大学徐彬助理教授建议,知青史研究......
<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历时20多年、涉及1700多万青年的大规模政治和社会运动,由于有着毋庸置疑的历史深度和社会意义,近40年......
<正>一、科学的知青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近十多年来,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及历史知识的欠缺,在民间或学术界出现了......
<正>2008年12月20日至21日,由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文学所.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知青网共同举办的"2008知青......
科尔沁右翼前旗(以下简称科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本旗从1968年至1980年,据统计共动员安置知青12940人。本文从四个方面论......
潘鸣啸,原名Mich el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
<正> 关于知青文学超越的话题大体起于李洁非、张陵在《文艺评论》(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读〈桑塬〉随想》。在此之后,知青文学......
历史研究讲求客观性,然而所谓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任何研究者皆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空间中各种前提的束缚。而这些束缚本身就已......
当“知青文学”这种艺术体裁在反映该重大历史事件的局限性日益暴露时 ,为了更加科学、严谨、深刻地审视分析和理论总结 ,自 1 987......
<正>一知青运动终结与胜利大逃亡1.1978年12月7日——知青运动终结日,不彻底的双重评价,暧昧年代的尴尬说法。2.1979年,云南知青胜......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
知青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锤炼了心智、磨练了意志,客观上对农村的......
<正>黄桂元:用过去习惯的眼光看,作家常常需要正儿八经地面对"写什么"的问题,然而就当下文坛而言,这也许已经不成其为问题,或者说,......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且富有革新精神的乡村文化人 ,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蓝图中 ,其社会理想之一 ,就是把知识分子变成“新农民”。中国......
知青问题最早被人们所瞩目,还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其后有集体撰写的回忆录、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等出版物的出现。然而,单纯的......
<正>在"家"与"国"之间唐小兵:陈老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一起探讨青年问题。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似乎形成了一种"青年崇拜......
<正>知青是谁?到底谁是知青?或者说,知青是谁?这个看上去极简单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知青文学的必要起点。与中国当代社会的许......
<正>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和潘鸣啸(Michel Bonnin)《失落......
<正>如果从1950年代"北大荒"文学开始算起,那么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可能很少有像知青文学创作那样旷日持久的时代性的"身......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和造就党政后备人才,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