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相关论文
1、杨伯达论砣机 1989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中国玉器面面观”一文中。提出了“良渚文化原始砣机的构想”。在1993年由河......
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常见题材。古代玉蝉按用途区分主要有含蝉、佩蝉、冠蝉三种。由于蝉的蜕壳变化,居高饮露,所以被古人赋予两个寓......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其形状为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说文》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缸。”琮起源于新......
安徽省文物学会年度大展《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筹备工作日前在合肥正式启动。此次展览是继《天下大明·中国古代铜镜展》《......
玉觿是中国古代玉器的种类之一,仿制牙饰发展而来。商代晚期开始出现,西周和春秋早期是初步发展阶段,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是第一次发......
本文用外束PIXE技术分析了中国古代玉器和玉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外束PIXE技术在判定古代玉器的玉料来源......
<正> 我是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没有专门学过考古学,但是对考古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时常关心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解放前,我主要......
<正>我于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7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艺术系。自1978年从事文物工作以来,曾分别就职于河北省文物总店、......
<正>2013年9月笔者见到了一件玉童子残件,卖家认为其当属明代,而笔者看童子系老件且宋代特征明显,和田玉料质,细润光洁,初步判断应......
2001年5月29日至31日在沈阳召开了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讨论会,会后由费孝通先生主编出版了《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
本文用外束PIXE技术分析了中国古代玉器和玉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外束PIXE技术在判定古代玉器的玉料来源......
为了解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部分典型玉器的材料属性与制作工艺,用多种无损科技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分析,获取了玉器材......
<正>蝉,俗称"知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但是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古代有大量吟咏蝉的诗篇。西晋文学家......
<正>明义士(James M.Menzies)是加拿大人,受加拿大长老会派遣于1914年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传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邂逅殷墟,从此......
中国古代玉器作为特殊符号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标志。在它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其艺术内涵愈显丰而不可厚重,深受民众的喜爱。但是,它......
从20世纪早期,美国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办设立公私博物馆,为扩容馆藏,从世界范围征集收购大量艺术品。在这一历史阶段,位于美国中......
<正> 迄今为止的各国考古资料表明,除中国外,尚有数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玉器,如俄罗斯、南北美洲、新西兰、日本和印巴次大陆等。但......
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法(PIXE)、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是应用于科技考古研究中的三种无损分析技术,可广......
<正> 貴族自設玉作琢磨的。這些精美的玉器反映了一個在列强夾縫中生存了幾百年的小王國琢玉業的高度發達。上述各墓出土玉器說明,......
<正>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玉器制作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一件件古玉器组成的璀璨阵列,叙述着中国......
<正> “佩玉”是佩饰的一种,在我国古代,佩饰主要是指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中国人佩玉之风习起源很早,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
<正> 殷商时代不仅是古代中国青铜艺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玉雕艺术获得很大发展的阶段。过去,有限的实物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匮乏,殷......
<正> 杨伯达,祖籍山东蓬莱,1927年生于旅顺。我国著名文物家,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逾四十载曾任该院陈列部、美术史部副主任、主任及副......
<正> 二成长期夏商西周(公元前二一○○年——公元前七七○年)自夏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业已诞生,并进入文明时代。夏、商、西周,是中......
牙璧是玉璧的一种变体,旧称“璇玑”。它数量不多,但流传时间较长,且出土地点颇多。通过对那些有确切出土地点的牙璧进行分类研究,......
<正>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建国三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主要有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寿县蔡......
<正> 近四十年来,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仅玉器一项经正式发掘出土的就有万余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研究古......
<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其萌生、发展的历史不下万年,这已逐渐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得到证实。从考古学及其它科研成果看,中国、中南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11月13日上午,由安徽省文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主办,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庐庆斋(合肥)古美术陈列馆协办的"厚德载物——......
<正> 中国文化向哪里去?去年我参加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时,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转型......
<正>9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又—重要专题陈列一《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举行开幕式.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展览从国家文物局2010年调拨......
期刊
<正> 中国古人尚玉,视玉为祥瑞。中国人对玉的认识首先是与美相联系的,所谓“石之美者”即玉,并将美石用来制作具有观念意义的专门......
<正>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日本京都大学的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先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在中国青铜器研究......
“我们现在应该将对玉器的研究提升到对其内涵意义的挖掘上,从物质切入到精神上,同价值观联系起来。”——费孝通2001年5月,费老在......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宋彦丽蝉、俗名知了。虽说其貌不扬,又无什么惊人之举,但它的形象在古代玉器中却是屡见不鲜。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