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观众相关论文
为探讨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假想观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亲子亲合问卷、假想......
社交网站使用是初中生的一种普遍现象,鉴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所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研究将社交焦虑这一变量引入到假想观众与社......
时下,经由影视剧、各类书籍及网络文案的鼓吹,仪式感成为大火的词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用仪式行为点缀日常生活,企业也逐渐将仪......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中心开始让位于学生中心,师生关系......
目的:考察自尊在大学生完美主义预测尴尬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562名大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为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与社交应用使用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呈现、积极反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假想观众量表、自我呈现问卷......
如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线上沟通平台,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10到19岁的青少年是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
学校疏离感是疏离感的一种类型,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人际互动中出现不适感,导致自身的价值感丧失,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等消......
<正>青少年的分离-个性化是青少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是青少年期的特殊心理观念,有关它们的“新视点”观点认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交网站成了广受欢迎的人际交往平台。新的社交平台的出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的同......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高效、便利的交流方式和一个充满刺激、丰富多彩的娱乐世界,但也增加了他们沉溺网络的风险,使他们成为网络......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问卷、朋友疏离感量表......
网络交往已成为个体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对于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来说,作为网络社交应用之一的社交网站使用已经成......
该文介绍了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些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
<正>自 Elkind 在1967年提出了青少年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观念以来,青少年在青春期典型的思......
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
疏离感是个体因为与周围的人、社会及自然产生疏远,甚至使个体产生被控制、被支配的感觉,从而产生的消极情感。社会环境的改变、社......
目的探索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量表对4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中生自我中心在年......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青少年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是近30多年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业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有关这两个观念的......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自我中......
采用自编的自我中心量表对北京市296名不同职业类型个体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成年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想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