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遂身退相关论文
以往学术界都把“君人南面之术”当做道家的政治思想加以研究,如果从管理角度来看,它讲的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何管理好国家的道......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
《老子》,又名《道德经》,它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
民国海军将领、外交家蔡廷干1922年自行刊印了《道德经》逐字索引《老解老》。该书实为我国最早的逐字索引。如该书自叙、序言所述......
老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大家,更是道家学术中心的代表.老子阐述身心性命的修养道术,讲究摄生养生的方术,是时代最早而且较为具体的古......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到周朝后半叶由老子完成的一次杰出总结。举凡天地来源、万物初始、变化根本、治国理政、邦交策略、......
"道法自然"创艺作,必须以优化正气利公德性能为根本,升华使用价值功能品性为常务,坚持提升艺术运行道理为主务,真诚为创佳作修炼创新......
老子思想的主旨是理身治国,身国共治,可谓之"行政养生"。包含以下几方面要义:其一,奉行"以身为天下"的治国理身思想,实现在奉献中养生;......
丰厚而深邃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博大的行政思想和智慧,挖掘整理这些治国理政的内容,对于我们所进行的行政改革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借......
<正> 《老子》一书,讲了“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又讲了圣人应怎样遵循“道”的原则去治天下。前者是个科学精神问题;后者是......
道家哲学与现代"生"、"死"观叶秀山《老子》书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
<正>《老子》一书[本文引文参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2版]关于柔弱、守雌、居下、不争的观......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一语,诸本多作"功成名遂身退",历来被解作一种功成名就后即当引退的人生智慧。这种观点是将《老子》原文......
近些年来,学者对《老子》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都集中在老子的养生学、伦理学等宏观方面,很少有人对《老子》的具体语句进行深入......
老子主张无为、不争等观点,关于仕与隐,他认为物极必反、福祸相依、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中国古代诸多挣......
<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以现当代的中西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系 ,从五个方面对老子“功遂身退”命题作了新的阐释 ,即老子的“功遂身退”是对那些知进而不......
<正>位于上海城隍庙内的财神殿历来香火鼎盛,其内供奉的五路财神,每日都有大量信徒、游客前来朝拜。这不仅印证了财神在道教文化和......
<正>在《老子》一书中,"道"无疑是最高的概念,这个概念在马王堆帛书本中出现了71次,王弼本中出现了76次。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