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智慧相关论文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
庄子在《至乐》篇中辨析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纵于情欲官能的世俗形乐与安于自然恬淡的无为诚乐.“至乐活身”是庄子体验现实困苦与......
我不知道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有死亡意象和意识的萌生,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周围的人,答案真是五花八门:rn--大约在第1次生大病,躺......
在绘本的故事里,人类至真至善的关爱总是发生在隔代的爷爷与孙子之间,外公的形象显得很模糊,英国著名童书画家约翰·伯宁罕颇为不平,他......
美国儿童画家汤米·狄波拉的《先左脚,再右脚》是一本感人的亲情绘本,故事内容十分简单,却十分温情。巴比小时候呀呀学语,第一个词是爷......
在我眼里,德国人都是哲学家,包括眼前这位儿童绘本作家兼画家的赫姆·海恩。这位1941年出生的老男孩,1976年才开始创作绘本作品,处女作......
王阳明曾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生死......
《额尔古纳河右岸》体现出的是一种“生是活跃、死是睡眠”,死亡与新生交汇,自然和谐的生命力度,揭示出了鄂温克人自然本真的豁达......
古代自传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生命情怀的真实写照.从文化层面可将古代自传所体现的生死智慧分成儒道两种类型,分别......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
高僧临终时留下的偈叫做"遗偈"。遗偈的共同风格是简明扼要,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回观五台山历代高僧的遗偈,就能在最......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
尊重生命是儒、道、佛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袁阳以儒道二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包含着两重基本主题。其一是生与死的实在与否?这是本体论的主题。其......
"生"和"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而安乐死除了它在医学上和法律上的讨论之外,背后所蕴藏的生死哲学,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安乐死提升......
我国临终患者在面对死亡时往往怀有巨大的死亡恐惧,而这种死亡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或者说主要与传统生死文化有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中心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因此,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生......
死亡哲学表明,死对于生的否认恰恰使生成为可能。不直面与审视死亡,也就无法真正穿透人生而在死生品质的提升中获取生死两安。但是......
如果说唐君毅早年的生死体验与其哲学建构的关系,更主要的是自己智慧的开启与宇宙人生直接感通而生出“想象性”生死体验,再由这些......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庄子在《至乐》篇中辨析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纵于情欲官能的世俗形乐与安于自然恬淡的无为诚乐。“至乐活身”是庄子体验现实困苦......
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所关注的终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支柱的儒道佛概莫能外。儒道佛生死观蕴......
生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普泛性最广,也是最严重的问题。说其普泛性最广,不仅是指生死困厄是人人都必将遭遇的问题,更指每一年......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一本能够启发人心灵的书,老教授莫瑞面对死亡一步步的接近,却还能保持以往的热情和幽默感,借着每个星......
随着"安乐死"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 安乐死的合法与否也成了学界争执不下的一大难点。......
以现当代的中西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系 ,从五个方面对老子“功遂身退”命题作了新的阐释 ,即老子的“功遂身退”是对那些知进而不......
<正> 宗教,其核心之处就是生与死的智慧,就是死亡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大观而又独具灵性的基督教生死智慧做现......
本文主要探讨王阳明的生死智慧,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惧死恋生之念"和"求死......
朱熹一生精研学术,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个人的生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