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族意识相关论文
在韩国古装电影的叙述中,前现代时期的中国始终扮演着具有压制性的他者角色。这一惯例既是韩国电影用以塑造集体记忆和建构国族认......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保皇"之间的徘徊,使其在史学表述......
抗日救亡刊物《大众知识》是培育国族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在办刊过程中,《大众知识》通过议程设置进行战时舆论引导,把大众关注的焦......
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自白话文学兴起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但在人们以往的研究中,基本都从跨文化......
摘要:作为西学东渐和晚清知识分子启迪民智的重要载体,中国早期大众媒介的兴起一直是文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近代......
朱耀伟 rn作者在台刊《思与言》第 38卷第 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后殖民到全球化批评,抗衡论述都是核心课题,而国族和本土则常被视为抗......
本文拟通过顾毓琇五部历史剧中个性意识与国族意识的冲突与归属这个问题的分析,探究作者如何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与历史事件的叙事中......
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无论是公民教育理念的引入,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都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救亡......
“温柔敦厚诗之教,经天大义谁能拗”,近代岭南诗人黄节感于“四夷交侵,中国危矣”的现状,坚持以诗来正人心,立国体,保我国家民族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当代维吾尔文学出现第一次繁荣和崛起,并产生了大量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
爱尔兰诗人叶芝与美国诗人惠特曼都在自己的诗学中建构一种国族意识。叶芝是爱尔兰民族诗人的领军人物,而惠特曼是为美利坚民族歌......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
新加坡是以华人族群为主体的国家,英文虽是第一通行语言,但华语依然是电影创作中的优势语言。因此,新加坡电影也常被纳入华语电影......
近年来,艺术批评开始了向历史纵深的转向,通过对文本中传达的族群意识/国族意识的考察、发现来挖掘作品中渗透的"集体无意识",读解......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逐步确立了双语教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确立英语的优势地位,对华人教育和华人语言进行压缩和控制,政......
20世纪30年代开始,"劝民读报"在内外交迫的中国成为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逻辑和抗战的特殊语境下,知识分子将"读报"高度政治化,并......
<正> 当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关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因而不能不关注现时代中国青年,即第五代......
<正>今天,当我们讨论"七零"后作家的创作时,几乎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名单的片面和不妥。这个名单片面吗?......
<正>近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的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又出新作,《人民文学》杂志08年三月号几乎全文刊出没多久,08年4月初,作家......
《红路》是少数民族文学在“十七年”间唯一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为主题的作品,其以内蒙古工业专科学校学生会主席——胡格吉勒吐矛......
抗战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西北书写者通过对西北历史的追忆、西北危机的描述、西北未来的展望,来强化西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
从184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这......
共同的天神信仰是维系“万邦”、“百姓”一体的核心,由此发掘出天道自然的秩序原则、社会人伦的秩序原则,进一步衍化成为整个华夏民......
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组织实施的边疆教育,在概念和内涵上呈现出从“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的转换。边疆教......
香港电影保留本地语言、文化和创作形式固然重要,但"本地"文化并不是一个万年不变、完全封闭的完整独立个体,它其实依靠着一个不断......
英格兰以其诸多内生性力量为动力,首先在欧洲建构了一种新的国族意识形态与地缘民族国家。在这些建构性的力量中,作为文化资本的英......
近代以来,除了一些本来就有些感伤的诗人如闻一多为分离出去的澳门等唱过著名的<七子之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无关痛痒的感慨,一般......
对于金庸及其小说出现了反差极大的评价,褒之者誉之为中国文化英雄、民族神话的创造者,贬之者斥之为祸国殃民的文坛妖孽。如此过度......
花鼓灯抗战灯歌顺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需要,打破了日常表演以家园空间想象为主的惯常出场方式,致力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
作为"公共性电影刊物"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影刊物,《电影周刊》以图像与文本构建了女明星的"消费"、国族意识以及对电影界的理论......
香港本土意识形成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有研究较多讨论了香港本土意识的媒介建构,而较少关注七十年代以后香港媒介文本的反殖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