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运动相关论文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看,立宪主义者的“制度决定论”倾向是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关注宪政的工具合理......
1946年的旧政协失败后,中国民主化进程遭遇挫折,民盟总部被国民党当局解散。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与号召下,民盟为推进民主进程,根据......
摘要:1904年到1905年的日本与俄国这两个国家的战争,却使中国的立宪风潮初起、革命派开始形成力量,相当程度上重新改写了中国的政治版......
1944年5月至1945年2月的国共谈判,是一次中共主导下的、以联合政府为主题的、抗战时期国共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的主要特点是,背景......
目次一、问题的提出二、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民族观三、近代我国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和发展四、结论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宪政,就是民......
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准绳”,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认为宪法思想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权归属(国体)、权力行使原则和方式(政体)及公民......
本文以民国时期宪法著述为主线,探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史研究脉络,并对现代宪法研究寄予厚望。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al writ......
该文对中国民国时期的宪政运动作了综述,内容涉及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议会政治中间党派的宪政设计等。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的宪政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一课题有相当大的学术意义。虽然历史研究的意义有多种,但笔者始终认为......
国民参政会,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主持成立的全国最高咨询机构。它由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党派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组......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根本法宪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宪法规定国家的重大问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以“宪政-富强”范式、后发外生性、宪法政治化形式化为基本特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分别......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
抗日战争时期的宪政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争取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曾推出过许多研究成果。不过,某些与宪政运动直接相......
国民参政会召开与抗战前以中间派为主体的宪政运动分不开。第一次宪政运动以“五五宪草”为背景,围绕开放党禁、强化国民大会议政......
在清末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宪政运动和革命风潮是两大主流。论者分析了沈钧儒自述的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由我开头的”作用及主要......
中东国家动荡的蔓延和向纵深发展已是必然,而后的重建也是这些国家的必由之路.但中东国家的重建,目前的确面临很大困境,主要源于以......
1939年9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由于通过了《请政府定期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决议案》,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时期“晴......
现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我国改革深化的国情实践已经尖锐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宪法能否司法运用.即法院能否根据宪法的规定来处理案......
清朝末年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但从这场运动中我们是可以分析出商人在中国宪政史上的作用的.由于中国民族资产......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随着形式的发展,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开始有些松动,其对内的高......
宪政,按照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就是召开民选的国民大会,由国民大会制定宪法,民主选举产生政府,政府依宪行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沈钧儒先生"一生从事宪政运动".作者以1939~1940年间沈钧儒先生发起、推动宪政运动的活动和主张为重点,阐述了其宪政思想包括的四个......
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大致可以经历三个阶段:1.'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
抗日民主党派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从起码的民主诉求开始,发展为宪政运动,最后成为为成立联合政府而斗争.这些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
20世纪30年代的宪政进程由于其独特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而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是目前中国宪政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拟围绕当时......
现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我国改革深化的国情实践,已经尖锐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宪法能否司法运用.从整体上讲:只规制政府,充分运用......
1939- 1 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 ,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 ,以孙中山的三......
随着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
在我国宪政运动史上 ,有一支不可忽视而又被忽视了的力量———妇女。几乎从宪政在我国出现之日起 ,妇女就参与到了这场运动中来。......
20世纪 3 0年代的宪政运动由于其独特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而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是目前中国宪政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对自......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史上,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代表了宪政在近代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标志着宪政......
抗日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的巨大变化,国共两党由武装对抗走向了合作,各中间党派也从分散走向联合,......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短暂时间内,中国政坛出现了一次政党组建的热潮。这次“组党热”的出现.从表面上可看作为战时特别是抗战中后期民主......
通过回顾二十世纪初中国宪政的某些关键事件和争论,探析中国人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宪政及其内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揭示宪政思......
中国民主党是在第二次宪政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众多小党派之一,本文拟通过考察其对重庆谈判、东北问题、国民大会等当时国民普遍关心的......
立宪政治是西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政治范式。但是,为什么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西方立宪......
第三党积极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投身全民抗战,在国统区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他们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第三党积极参......
在1939-1940年的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939年9月至11月是争论......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国宪法史上唯一的一部......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抵制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对国民......
宪法作为人权保障法,必须始终与人权的发展变动状态相适应.近代人权运动从非普遍人权阶段发展到普遍人权阶段,其间贯穿着消极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