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政治相关论文
立宪政治是一种设立宪法、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权的政治模式,实现立宪政治是近代日本历史发展和国家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
近代的中国,几乎没有一项变革能如人意,顺利达成并取得预期成效。宪政更是如此。早在20世纪初,思想先驱陈独秀作《立宪政治与政党......
议会的产生 在民国议会制度确立之前,中国的立宪政治已经历了短暂的积累阶段,具有了形成议会制度的条件:一是政治条件,武昌起义后短......
民宪党是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它以“巩固民主政体,励行立宪政治”为宗旨,具有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协商民主是一种以公民社会为背景,以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等为理论渊源的重要民主形式;它与立宪政治在生存条件、运行范式......
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走向立宪政治相比较,晚清中国却因迟滞的立宪政治而加速败亡。文章从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文化传统、政......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
大正民本主义辨析陈秀武1910年,以大正政变为发端,大正民主运动在日本广泛地开展起来。作为其理论指导方针的民本主义,在这个时期成形并且......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试图利用军阀力量统一......
以往对梁启超的研究,多从政治、思想、文化的角度入手,将梁启超定位在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哲学家。本文选取了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失......
立宪政治是西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政治范式。但是,为什么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西方立宪......
日本的立宪政治始于1889年公布的“明治宪法”,了解明治宪法体制的建立与崩溃,可以从比较宪法史的角度探讨日本立宪政治的特色及其......
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现代化起因马小泉(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形成系统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国家之......
清代末叶,梁启超写了《说常识》,接着,又专门访问台湾,设想组织国民常识学会。由于《饮冰室合集》只收入《说常识》,缺少其他文献,以致......
<正> 一 民权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宗明义地宣示:“今后中国之存亡,其现形系于主权之有无,其根本......
【正】 1913年至1915年间,在中国几家重要杂志上进行过一场关于如何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民主政治的讨论。当时资产阶级的各个......
<正>【类型分析】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论明治宪法体制的内在结构武寅明治宪法体制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战后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明治宪法体制内部......
吉野作造虽然在早期就认识到了民本主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他当时就具有了成熟的民本主义论思想,他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经......
黄遵宪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现代意义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和尝试者,他创立了以"自治其身,自治其乡"为起点的逐级推进地方自治的思想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源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宪政治的发展中,审计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造,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化的演进道路。晚......
戊戌变法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立完目标下广泛吸收西学新知,对报刊与政府、国民的关系进行深入审察,提出了“政本之本”的报刊角......
<正> 70年前,在中国人民盼望光明的茫茫黑夜里,矗立起了一个光芒万丈的灯塔,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近......
<正> “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革命时机的渐趋成熟。 ......
自由是古老的,自由主义则是近世的产物。自由主义有多种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主张以立宪政治保障个人自由。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在终极......
<正>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颇富挑战性的学术课题。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两位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和梁启超近代......
<正> 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的形式发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开始的资本主义文化进程树起了一......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启蒙观念的重要传播者之一。在李大钊的学术体系中,“自由”是其终身念念不忘的学术概念,亦是其终身孜孜以求的启蒙......
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萧功秦在清末变革过程中,中国立宪派存在着对西方宪政制度的双重误解:第一重误解,是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