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热通量相关论文
湍流大气中的光传输不仅涉及到随机介质中波传播理论,还涉及到大气湍流的复杂特性。随着高分辨成像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荒漠草原是典型草原向荒漠过渡的一类草原,研究荒漠草原地表-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认识稀疏植被下垫面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进而了解......
本论文使用中日JICA项目期间四川盆地温江站的边界层铁塔观测资料在综合分析该地区近地层湍流方差特征、湍流通量、辐射通量和地热......
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影响着天气演变、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感热通量是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是地表加热大气的主......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试验站——塔中站2014年30 min步长实测数据,系统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
感热通量是地气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量地表感热通量对于了解大气运动及局地气候特征的形成机制十分重要。近年来,不断加快的......
本文利用1982-2018年卫星遥感归一化地表植被指数(NDVI)资料结合台站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70个站逐日地面感热通量序......
塔克拉玛干沙漠独特的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及大气环流的贡献十分明显,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形成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发展......
杉木是中国南方主要的造林和用材树种,它对平衡我国南方地区CO2,H2O和能量收支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杉木人工林感热通量特征研......
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70个站地表感热通量趋势转折特征,并从高原地温和气温......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热通量的影响,对城市用地规划和城市热岛缓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混合像元组分排序对比和分层能量切割方......
在地气相互作用时,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对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波动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在近地层,感热通量通过湍流形式与大气发生......
首先介绍简单生物圈模式版本3( Simple Biosphere Model 3,SiB3)相比SiB2的改进之处以及相应的参数化方案.为了检验SiB3模式能否模......
利用HEIFE的实测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几个沙漠戈壁表面上的热力学粗糙度(以附加阻尼cB-1的形式),发现在任一测站κB-1值的变化范......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
利用五道梁1994-1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1994-1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 结果表明......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 对1995年5月1......
采用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棉花地两个高度上应用超声三分量仪、快速响应温度和湿度仪进行的EBEX-2000 (International Energy Balan......
Variation of Air-Sea Heat Fluxe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re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
Based on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parameters retrieved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using a neural network method, air-sea......
利用野外试验资料,比较分析了夏季祁连山区草原和河西走廊张掖戈壁地表能量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地表能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给黄河凌汛期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利用气象、水文等观测数据和水气界面热量平衡方程,对黄河内蒙古河段冷空气活动......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200hPa纬向风场与东亚地表加热场的空间耦合变化特征,揭示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西沙海面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利用总体(Bulk)系数法和多层结通量廓线法对西沙海面的海-气通量进行了估算,得......
基于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小气候梯度系统观测资料,对研究区碳通量和水热通量的日、季动态进行了研究.......
选取了中国北方16个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利用NCEP/NCAR的日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这些典型强沙尘暴事件的地面感热通量场、潜......
基于通量观测、邻近自动气象观测站和ERA5-Land再分析数据,结合重庆西部暴雨个例,讨论了重庆山地通量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
利用NCEP日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晴天日与沙尘暴日地表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尘......
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的观测资料和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oah_......
对海北定位站分布的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藏嵩草沼泽化草甸3种高寒植被类型群落结构、感热(H)和潜热(LE)通量比较观测表明,3种......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Fluxes,OAF......
利用2005年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开展的非均匀下垫面观测实验的观测数据,分别处理了涡旋相关法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测得的感热通量,并......
利用1948年1月到2011年1月的Reynolds&smi出重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异常东亚冬季风......
回顾了前人对感热通量的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计算感热通量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GAME/Tibet那曲近地面通量观测站1998年6月6日到9月1......
为了探究与融雪、融冻过程相联系的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 I(NCEP-......
利用WRF V模式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2015年5月18—19日江西南部暖区特大暴雨进行了模拟,以检验陆面过程对暴雨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SCSMEX)北部"实验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TKE模式),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
对计算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Bulk算法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使用西沙实测资料、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后的算......
以华北平原棉花农田尺度为研究对象,以中科院禹城综合观测站的涡度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棉花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瞬态的CO2通量和......
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
根据1998年5~8月和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进行微气象观测的资料,作者分析了该地区能量平衡及其各分量......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和......
根据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长期连续实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特征 ,研究了热量平衡各分量的......
山谷城市地区的大气湍流结构至今报道很少。本文根据兰州市一次观测实验,对各风速分量谱、温度谱以及和感热通量的协谱进行了分析。......
分析了1998年10月在北京325 m气象塔47 m、120m及280m 3层取得的湍流资料,讨论了湍流宏观统计特征量等随稳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
以1999年青藏高原的热源异常为出发点,讨论了其对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影响,并从陆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该年热源异常的原因.结......
利用 2 0 0 0年 5月 2 5日~ 6月 1 7日“敦煌试验”在戈壁的微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极端干旱地区晴天、阴天和降水等天气条件下的地......
利用北京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的偏南气流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探测资料,研究简单天气条件下城市混合层的发展......
应用中尺度区域模式RAMS(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ystem),在40余组不同参数的条件下模拟中国干旱半干旱黑河地区的地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