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书相关论文
助校,是指代人校勘。清乾隆年间开诉苦全书馆,吸引着全国许多士子来北京投机,而馆臣乘机延致士子于家中以助校勘。馆臣得士子襄助,而士......
纵观历史,校书、修史传统由来已久,但至东汉前,校书修史总是分开进行,或召诣官员校书编目,如刘向、刘歆父子;或召诣官员修史.如司马迁。自......
藏园先生校书概况,曾有前辈学者多次谈及,其校勘成果,不时被当代古籍整理研究所采纳。然而,笔者在国家图书馆藏书中见到藏园校勘题......
刘向是西汉时期的私人藏书家、文献学家,一生轗轲,其校书的方法很科学,有自己的创见,其著作《别录》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有“辩章学术......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其广收善本,约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嘉庆二年(1797)之间。因为对学术的虔诚谨慎,以及对宋元善本的珍爱宝......
朱水新教授说,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联合渊科教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
通过介绍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俩编成的《别录》与《七略》两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和综合性系统目录巨著,让世人了解我国古时图......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文苑英华》选入“歌行·楼台宫阁类”,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现可确认,后题是此诗的......
【正】 在瑞雪纷飞的季节,我开始了美国文化城波士顿的访问和参观。据说,波士顿1980年的冬天是近几十年最冷的,但在朋友和学者的热......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只有一个......
傅增湘是民国以来最著名的大藏书家,他藏书甚富、校书尤精,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方面所取得了卓越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汉成帝命刘向、刘歆等人校书,历20年而有《别录》、《七略》问世,奠定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基础。若从汉代算起,目录学发展距今......
清代藏书家鲍廷博在《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中,精挑多种进呈,由于所献图籍多宋元以来孤本,世称"献书之冠",受到了清廷的嘉赏。鲍氏所......
周锡瓒是乾嘉时期的藏书巨擘,其校书谨慎,多改误字,过录校跋,所校可称善本。本文据其藏书目录、各大图书馆藏周氏校本及同人相关记......
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历时20余年,广泛搜罗异本,积累资料,仔细进行校勘,厘定书名,同时撰写书录,编制图书目录,最终于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以《七......
郎官的文士化,使其在东汉的学术活动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校书东观,整齐故事;侍讲禁中,师傅皇子;应诏作赋,颂美汉室......
摘 要:薛涛(温庭筠)所作与李德裕相关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二人在官场中仰视至平(或俯)视的关系嬗变,也充分证明了从薛涛至温庭筠的“身变(......
2014年,从在“两会”上被高度重视到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读书月、读书周到“全国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从......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校书活动。刘向校书不仅在文献学领域贡献巨大,还在思想史上具有“思想......
晚清常熟地区的藏书家中,李芝绶藏书宏富,并以精于校书和鉴别古籍著声于乡里,颇有建树。然李氏殁后藏书陆续散出,其藏书、校书成就......
西汉时期的"校书"只是一个职位,是由他官兼领的工作。东汉的"校书郎"是由"校书"职位和"郎"官位组合成的一个习惯用语,其本质是郎官......
西汉处于文献经典化的关键时期,秦火之后经籍多需要重新写定,汉代对于旧有典籍进行整理编写,既在文字、文本形态层面对于典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