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相关论文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中国历代对目录与校勘两门学问的界义争论较大.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为校勘工作创立......
国子监本和尤刻本是仅有的两种李善注《文选》宋刊本,其校雠与刊刻对后世《文选》流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校雠刊刻上,两种版本都......
《郋园读书志》为晚清民初著名学者、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的重要著作,文章结合叶德辉校勘家藏典籍所成《郋园读书志》,着重......
一、汇校汇校本,一名集校本,泛称校本,是图书的一种版本名称。顾名思义,经过汇校的本子,就称为汇校本。也就是指汇集某书各种不同本子和......
西汉末年刘向领校群书时,首先使用了“校雠”一词来指称图书整理工作。由于刘向校书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价值,以致“校雠”一词在东汉以......
南朝学者任昉,藏书过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他在书籍典藏、目录学、书籍校雠、丛书编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
通过介绍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俩编成的《别录》与《七略》两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和综合性系统目录巨著,让世人了解我国古时图......
校对孕育在校雠和校勘之中,是伴随着活字印刷而诞生的。从校对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它的功能一直是“校异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本”当指底本。对应“本”“本书”,整理定本可称“新书”,誊抄副本可称“别本”。“本”“本书......
《〈西游记〉考证》(简称《考证》,载《胡适学术代表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援引了玄奘大师所撰《谢高昌王启》。......
《兴复哈密记》是研究明代西域的重要史料,历来受学者重视。对现存《兴复哈密记》各种版本进行梳理考证,对比校勘,以期还原版本原......
文章列举了版本学界对"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三种不同的观点;考证了刘向校书的三个步骤;分析了这句话的两个不同的版本;最后对三种......
《颜氏家训》作为训诫子弟的家教典范,历来为人称颂。后人对其教育思想、文学价值的研究颇多,但它在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方面对......
文献是中国固有词汇,其意义随着历史发展产生变化。郑玄时代“文献”更多被理解为品格和才华,朱熹时代开始“文献”逐渐向书籍资料......
宋代文化事业繁兴,在校雠古籍方面多有创获,医书的校理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亦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然北宋朝主要进行过哪些校理医......
《左氏会笺》是日本学者竹添光鸿汇释《左传》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疏通《左传》的过程中,以日本金泽文库卷子本为底本,广聚石经、官刻......
程千帆、徐有富合著的《校雠广义》是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其中《校勘编》一书资料丰富,论证得当,侧重于校勘实践的论述,......
五代两宋时期刊刻的五臣注《文选》主要有毋昭裔刊本、平昌孟氏本、杭州钟家本、陈八郎本等,根据史料和少数现存版本可以大致考察......
中国校雠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在郑樵和章学诚身上得到了系统的体现并加以完善和丰富。本文拟从比较两者的思想见解的差......
中国的标点符号产生得很早。但是早期阶段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形式多样,极不统一,很不规范,无形中降底了其应有的效应。我国历史上曾......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是唐代僧人彦惊为初唐护法名僧法琳所作传记,详细记录了法琳的一生,包括他不畏皇权,上书申理辩道的言辞,和......
学位
《四库全书》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应进行全面校勘整理。校勘整理的目标应是两点:一是订正文字讹误,二是恢复被删改古书......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清代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他生活在学术相对繁荣、考据成风的乾嘉学派时期,整个......
陈振孙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五十岁以前,长期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出版事业发达的地方为官。由于他爱好读书,或购置......
南朝萧绎所著《金楼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从校雠学角度来看,历代诸家著录为此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依据;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