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鼓音相关论文
【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 编钟是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钟的前身是铃。从早商的扁圆形铜铃到殷商的编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
【正】 前言镈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青铜乐器之一.它和甬钟、钮钟一样,是当时的礼乐重器.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上层社会里,有着极......
<正> 1970年春,在山东诸城臧家庄(今龙宿村)东北部,浯水河东岸滩地上,发现一古墓随葬坑,出土编钟16件。其中编镈7件,钮钟9件。1975......
【正】 四如果从乐律特点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更加使人惊异之处。下面仅以世界公认的兴德米特“音序Ⅰ”为例来作一番比较,所得的......
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下)崔宪长枚中5(中三6)一、正鼓:宫角[1](1)a.姑洗之宫角[2],b.韦音之宫。c.韦音之才楚号(2)为文正[3].二、右侧鼓、徵[4](3)a.姑洗之终[5],b.太簇之鼓[6],c.羸司之......
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上)崔宪曾侯乙钟、磬铭文,已由裘锡圭、李家浩先生作了文字考释和铭文校点;使之成为编钟研究的主要材料。现在我们......
曾侯乙钟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音律理论,还由此涉及一个历史悬案:宋代湖北安陆出土的2件"曾侯之钟"乐律标铭的阐释.本......
2002年3月到4月间,河南省平顶山市和叶县文博部门对被盗的叶县旧县村4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尽管被盗严重,但考古人员仍从墓中......
本文总结研究自春秋初期至战国中期出土的各类各式编钟 ,对近年新郑出土的编钟编膊、太原金胜村编膊、淅川王孙诰编钟及曾侯乙编钟......
国家博物馆藏青铜编钟,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平陆县南村乡虞国贵族墓地。这套编钟共由大小不同的九枚组成,钟体为合瓦形。每一枚编钟......
<正>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新的、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音乐考古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
1996年12月至1997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古部,城关新华路中段南侧中行东周遗址发现春秋时期郑国青铜乐......
<正>笔者曾在《西周早中期甬钟音列及其数理特征》(载《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一文中对以眉县杨家村甬钟和扶风庄白钟为代表的......
陕西音乐文物综述方建军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史称“三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地区。它的东部与山西省和......
<正> 铙是商周考古中所发现的一种铜制钟体体鸣击奏乐器,它在我国南、北方都有一定数量出土。在南方,铙主要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正>1999—2001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在山东章丘洛庄发掘了西汉大墓的众多陪葬坑,其中14号陪葬坑出土有编钟、编磬、琴、瑟、鼓、......
[说明] 1989年末和1990年“五·一”前后,笔者应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之邀,二次前往太原,对出土于金胜村251号墓的乐器作了仔细考察,参......
<正> 甬钟是一种铜制击奏钟体体鸣乐器,在我国上古乐器发展史中占居重要地位。陕西地区历有商周钟类乐器出土,其中西周和春秋时期......
<正>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
<正>一、堵与肆堵与肆,是周代乐悬制度中一个聚讼不已的论题。关于堵、肆,最早的记载是《周礼·春官·小胥》:“王宫悬,诸侯轩悬,......
<正> 继以商周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先领风骚数百年之后,楚文化勃然兴起、后来居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完善的体系,成为南方长江......
<正> 中国商周时代的钟类乐器,尤其是西周以来成编使用的甬钟和钮钟,具有独特的形制:扁圆的钟体,两端(铣部)突出前伸,钟体上还有刺......
<正>西周楚公编钟,据现有资料看,仅发现楚公逆、楚公两位楚国国君铸造的编钟。楚公逆钟在宋代就有发现,著录于《钟鼎款识》,原书虽......
<正>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原本颇有争议的双音现象已得到公认,而遗留的课题仍待进一步考证。本文旨在探讨双音编钟的形......
<正> 1993年6月,在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乡师古寨山发现铜铙窖藏,与原来相邻仅20米处5件铜铙不同,此次发现数量达到10件。据发掘简报......
<正> 一、前言 《国语·周语》周景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这句话,历来费解。三国时韦昭《注》云: 景王二十三年,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