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年英相关论文
潘年英先生采用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通过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纪实摄影真实地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事象和自然生态环境,留下了......
文学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态度探究文学生命力的跨专业学科,与从人类学角度看待影像资料的影视人类学在跨学科和去学科方面越走越近.......
在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侗族作家潘年英始终把故乡盘村作为书写对象,创造了别具一格、日益丰赡的文学景观,体现出强烈的文学地理自......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厦门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50余人。会议围......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思潮席卷整个西方思想界,人类学也在所难免。传统人类学从研究对象到表述方式都遭到了后现代主义人类......
潘年英的散文集《我的雪天》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纵观作者的创作脉络,他的作......
《河畔老屋》是潘年英接近于诗性的自传作品,通过几处"老屋"的变迁,连缀起作者从幼年至青年,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轨迹,在个人及家族......
故乡的诗化、撕裂及弥合是潘年英人类学笔记的叙事主脉与情感基调。选择人类学笔记这样一种文体形式,使得他不能仅仅在对故乡的美......
潘年英的文学作品除了给予读者欣赏的愉悦美之外,也在无意中承担起了记载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区域过往历史的责任。本文试图从《伤心......
潘年英作为侗族文学界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其文学想象独具风格,作品表现出极强的文化自觉性。在文学的世界里,潘年英不仅承当着创......
《伤心篱笆》是贵州黔东南籍侗族作家、学者潘年英人类学系列笔记的第三本。钟情乡土的个性风格,水到渠成的语言魅力,虚实交错的隐......
<正> 我们的作家们曾经名正言顺地担任着某种集体代言人和生活意义诠释者的角色,正因为如此,作品如果曾产生过轰动效应,就会给作家......
潘年英的随笔自成一格,却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却是其作为"边缘者"在城对乡的扩张背景之下,对"边缘道路"探索的记录。潘年英的"边缘......
学者型的侗族作家潘年英 ,在他的新著“人类学笔记”系列《连年家书》、《伤心篱笆》、《木楼人家》里 ,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闪亮而......
在中国当代文坛,侗族作家、人类学家潘年英的创作独具一格,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跨文体写作,这与他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那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
人类学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西方,在整个人文科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反思思潮席卷整个西方思想界,......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文化来理解“人”的综合性学科,影像是当代民族艺术表达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传播符号,随着“图文对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