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结合相关论文
明末清初,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与新出土资料的发现,草书从消弱颓靡之态转向新的面貌,受汉晋简牍、敦煌写经的影响,草书取得重大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书法风格特征、书史地位及意义、对后世书家的影响和对笔者楷书创作的影响五个部分对《张玄墓志》进行阐述。首......
曾国藩(1811-1872)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诸多有关书法的论述......
通过比对、分析康有为在民国癸亥西游前后的有纪年的作品,笔者发现:康有为晚年的书法实践、碑学思想与书学观念在其癸亥西游前后发......
行书入碑是碑刻书法研究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范畴,在书法史上绝大多数的碑文是由篆、隶、楷三种书体所写的,而行书的入碑是在唐......
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史,清末民初时期的书坛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盛行近千年的传统帖学书法已被碑派书法完全取代,一时间出现“三尺之童......
帖学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到明代已明显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至清代则呈现出衰退不振的格局,清代书法由于帝王的喜好,书法风尚不归于董......
<正>一、于右任草法的形成因素于右任生活于文化古城陕西三原,这里遗存许多汉魏隋唐碑碣,在这样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慢慢影响着......
当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在二十世纪初大谈中西之争、古今之变时,书法却仍在睡意朦胧的状态下缓慢发展。世纪初书法发展的保守与迟......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期刊
王澄,1945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曾主编并撰写《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卷》及《中国书法全集·于右......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黄宾虹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他以诗词、书法、山水、花鸟、鉴藏、著述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傲世独立,他所创立的“古穆深静、浑......
嘉庆以后,清朝统治由盛转衰,尤其是清代后期的九十年,外患内忧,民不聊生,以号称强大富足、自以为是世界第一的中国,一下子跌入屡......
引碑入草是碑帖结合的高级形态,影响着当代和未来书法的走向。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1925-1994)率先倡导并实践引碑入......
民国时期(1912-1949)的楷书,是民国书法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楷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碑学与帖学的共同影响下,民国......
李进学先生出道甚早,潜心汉魏几十载,早年致力于《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后遍临诸家,凭着天赋与勤奋,汲取各类艺术之精华,......
<正>陆维钊先生是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办者,也是中国首届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开创者,因此,可以说他是中国书法篆......
<正> 清代书法,若论其在书法史上最突出独有的价值贡献的话,当属"碑学的大兴"了。由于帖学的式微,考古学上金石碑版等大量实物的发......
清朝中期以来展开的碑帖论战,致使书界出现"两极现象":两派自立门户,互相攻击。而晚清学者何绍基却能够对两者进行扬弃式的继承和......
<正>一般来说,书法创作,分为碑、帖两大流派。而碑派这个"碑"字,原指魏碑而言。魏碑虽为楷书的一种,但碑学形成之后,获得了相对独......
<正>张伯英作为二十世纪一位集官员、学者、诗人、书家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在个人修为、艺术成就、政治抱负、民族气节等方面都具......
民国书法的主流是以碑为本,兼采法帖和墨迹。而沈尹默的书法由帖转碑,又由碑转帖,主要取法于法帖和墨迹,追求二王的审美趣味,具有......
进入二十世纪,碑学成为书坛的主流,传统帖学开始走向边缘化,很少受到书家的关注。然而沈曾植却另辟蹊径,创出一种碑帖结合的书法风......
清代碑学发展至嘉庆时期进入了重要的变革期,表现在帖学一脉逐渐衰微,碑学一派占据主流地位。促成这种风气转变的原因很多,而理论......
当代书法复兴初期,对碑学的继承多于对帖学的继承,而且呈现出碑帖融合的状态。书法复兴三十余年来,流派蜂起、百花齐放,传统碑、帖......
朝鲜金石学发起于18世纪后半叶。当时的"北学派"和一些文人学者研究金石文字,尤其是北学派学者们通过北京之行,与清朝名流文士结缘,......
作为清末民初的大儒,沈曾植以其精深宽博的文化修养、自觉思辨的哲学方法、兼容并蓄的学书态度,承继传统,竭力创新,成为当代书法先......
<正>只有真正把握住不狂不燥、不骄不妄,这样的艺术才会高妙,艺术的生命也才能长久、不衰。李澍周(以下简称"李"):孙先生,首先祝贺......
<正>清代碑派宗法观的改变和书法审美的变异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曾说:(批评)不外二种作用:一是文学作品的指导者,又......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夏庐、沙公等。祖籍浙江嘉兴,生长于南京。胡小石作为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
<正>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又作苏堪、苏勘、苏龛,又字太夷,号海藏、苏庵(盦),又号夜起庵主,室名海藏楼、夜起庵。福建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