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相关论文
《文艺争鸣》2008年开辟了“新世纪‘新生代’文学写作评论大展”栏目,第2、4、6期分别推出“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三......
本文以第三代诗的缘起、嬗变、艺术及思想特质、对思潮发生及风格多元化的原因分析、评价为逻辑顺序结构文章。
第一章主要是......
面对朦胧诗的强力话语,“第三代”诗人力求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将还原真实生活作为精神策略来进行对抗性写作,传达出生命的真谛不仅在......
“第三代”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登上文艺舞台时就以“革命者”的姿态拒绝现行的文艺体制、诗歌秩序和审美倾向。到1998年,“第三......
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的方法,以“新诗潮”的主要构成因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为主要比较对象,探讨了折射于“新诗潮”的整个十年......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诗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与聚变。继“归求诗人”唱出呼唤真理、揭示苦难的响亮之歌后。朦胧诗派、新......
<正>诚如洪子诚、刘登翰所说:1980年代后期"‘新诗潮’中的实验诗歌、第三代诗的写作,主要在自办的‘民刊’上出现。个别由作协等......
<正>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思想激荡、充满着变革精神的年代。表现在文学领域,纷纭复杂的文学观念层出不穷,不同的文学思潮各领风骚数......
中国大陆当代的先锋诗运动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80年代是百年新诗中最具有先锋品质的时期,经历了从先锋的草创(80年代初......
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诗坛上产生的两大诗歌流派,无论是它们自身拥有的审美价值还是对新诗产生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随着"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正式涌入诗坛的第三代诗人以"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莽汉主义"为代表,其希望通过"反崇高""反意象"等方式......
"第三代"诗被称为"后崛起"、"先锋诗"、"新生代"、"朦胧诗后"、"后朦胧诗"、"后新诗潮"、"第三次浪潮",在这些命名中以"后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虽然不曾对道家文化作过专门的研究,也不曾树起"复兴道家"的旗帜,但道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潜隐而又深刻的,他们对道家......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
现象学方法与存在主义语境现象学式书写已成为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向。显然,就本文的论域而言,笔者所指的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朦胧诗以启蒙、反思、诘问的姿态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和历史价值,对稍迟于其出现的第三代诗而言,它是当......
“第三代诗”是一种语言意识觉醒之后的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 ,是一代青年诗人在强大汉文化传统压力下所采取的语言戏拟策略。......
“朦胧”诗之后,诗歌基本上沿两个向度发展: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持深化的基础上向史诗性方向迈步;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
学界对于"第三代诗"的论说和评价,大致可以归结到这样一点上,即"反叛"。有人也用"超越"、"消解"、"解构"等类似的概念来概括。如此......
19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启蒙主义的现代性进步时间观的瓦解,中国当代诗歌的整体时间指向发生转变:从未来时间指向转向对时间之当......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
<正> 个人化写作是现今批评界有关新生代讨论的热点之一,其实,正如一些论者已经阐发的那样,个人化写作这一判断不管是褒还是贬,对......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第三......
第三代诗歌解构了传统的诗歌文体,取消了传统文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无体裁写作”,通过对叙述、戏仿和超文本的大胆尝试建构了新......
<正>【推荐理由】《尚义街六号》客观地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诗人的生活场景,与之前的朦胧诗相比,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平凡性、......
"第三代诗"分为"口语写作"与"后朦胧诗"两种诗潮,通过对"第三代诗"的命名及"口语写作"的话语特征的考察,"口语写作"表现为对"朦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叙事把诗歌的再现推向了反讽的秩序化、单一化、中心化、复制化的写作趋势,背离了诗体语言的诗意、诗性凝......
于坚的诗歌透露着恬淡、闲适、平民式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在他的诗中集中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存在的关注和对日常生存......
第三代诗歌的表意系统——由想象力和语言所凝构——呈现出了焦虑,其内部不仅出现了写作的分异,而且不同写作类型自身也存在着表意......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以“运动”、集团冲锋的方式迅速取代......
中国后现代主义:新贵的奢侈赵成孝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先后出现了第三代诗、“先锋小说”,这些以全新的姿态出现的文本,使得刚刚熟悉了朦胧......
1984年,当人们刚刚习惯于在“朦胧诗”人设置的重重迷宫中自如穿梭时,“第三代诗”人便高举着“Pass北岛”的旗帜开始粉墨登场了。......
如果说朦胧诗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崛起,标志着与文革等政治性文学或工具文学传统的断裂和五四"人的文学"的复兴,那么1985年之后的第......
第三代诗具有的后现代倾向,可从诗歌现象和诗歌文本两方面加以分析.就诗歌文本而言,第三代诗对传统诗学言意观的刻意否定,消解意象......
第三代诗产生的原因:对朦胧诗的语言规范提出质疑,两个语言特点:运用口语式语言、反象征。
Reasons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一、诗回归生命和语言本体 继朦胧诗之后,当代诗坛出现了一股更具反叛精神的第三代诗潮,第三代诗人是“拆迁的一代”,他们如“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