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潮相关论文
朦胧诗潮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以其独特的风格辉煌了二十几个年头,给世人留下了思想和艺术的巨大启迪;就其写作精神向度和美学旨趣来......
“朦胧诗”这一名称源于一篇批评“读不懂”的诗的文章,这一名称后来被用来指称异质于“传统”的青年诗人的作品。 “朦胧诗” 这一......
朦胧诗的浪潮在1980年代初是争议最大的。其与后新诗潮也有不解的渊源。论文从“打倒北岛”的角度入手,简略论述朦胧诗与后新诗潮的......
"文革"地下青年诗歌同"朦胧诗"有着源流关系.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以其丰赡......
针对某些新诗潮诗人自杀及新诗潮诗歌中死亡意象呈增长趋势的现象,进行概括比较和个案剖析,探讨诗人自杀的因由和死亡意象的诗学意义......
在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写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几首白话诗。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科书中,在现代文......
尽管受到极端的文学革命思潮的挤压,中华诗词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
荒诞意识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化与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借鉴,荒诞意识也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中国......
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的方法,以“新诗潮”的主要构成因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为主要比较对象,探讨了折射于“新诗潮”的整个十年......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诗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与聚变。继“归求诗人”唱出呼唤真理、揭示苦难的响亮之歌后。朦胧诗派、新......
中国新诗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两种命运,新诗潮的涌现迅猛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国再次体现出泱泱诗国的气象......
【正】 中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这条横亘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长河,色彩斑斓,群星璀璨,蔚然壮观。这是前人的骄傲,却是后人的悲哀。......
<正>多多的《被埋葬的中国诗人(1972-1978)》一文的开场白,曾被研究者在探究"朦胧诗"起源问题时反复引用:"我所经历的一个时代的精......
一 这段诗歌历史隶属于文学的新时期,(即“新时期文学”)。这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文学发展的一个指称,大体是指中国结束“文革”动......
80年代新诗潮促进了诗歌观念的解放和多元格局。诗歌个人化写作的进展,使游离的诗心复归于诗人的个性,这方面显示了历史性的辩证;另一方......
一关于“历史”的某种虚构性并非现代人才意识到,在我们的先人那里其实早就有所警惕了。司马迁做《史记》,便不是以时间为线,致力......
“后新诗潮”自从出现在中国新时期诗坛并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就始终伴随着十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时间之长显然是出乎人们预料的......
<正>尽管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但将1985年视为当代先锋文学的兴起之年,仍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这一年......
<正> 1993年2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门前的广场上,安放了一座巨型的雕塑,它是罗丹的《思想者》,这座在中国大陆曾被无穷复制而家喻户......
<正>在某种意义上,谢冕属于一个他自己的时代——1980年代——理想和青春飞扬的时代。1980年代是新启蒙主义的时代,谢冕是新启蒙和......
<正> 在近来不断出现的对诗歌的批评与非难的舆论中,又透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些以往对当代新诗潮运动持赞同态度的人也已经或者......
<正>话语空间与言说资源尽管"文化诗学"、"文化研究"仍是两个聚讼纷纭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它们却早已成了使用频繁的语词......
<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三十年的诗歌"在2008年成为了一个被热议的命题。尽管从社会政治的背景出发看待文学多有局限和盲区,诗......
<正> 引言潮流对于岩石的冲撞,乃是持续不断的无情。中国新诗当前承受的新潮的袭击,简直令包括创作者、欣赏者、批评者在内的几乎......
【正】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
【正】 1976年至1986年间我国文学思潮的发展态势,是一片喧哗与骚动的潮汐,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文学景观。当我们站在1986年的......
1979年10月,曾因“反右”斗争停刊的《星星》复刊,此时,正值当代诗歌重要的转型阶段,《星星》在这一阶段的诸多作为,在中国当代诗......
主持人的话:酝酿已久的“研究生园地”终于在今天与大家见面了。设立这一栏目是为了促进新生学术力量的发展,给在校攻读硕士、博士......
【正】 本世纪初,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疾风骤雨,西方诗歌与诗学理论曾第一次被大批地介绍到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诗国,给予当......
<正> 1998年3月20日至22日,由北京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清华大学中文系和《诗探索》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后新诗潮研讨会......
<正>一1980年代的"三个崛起"论支持了否定"文革"的写作,支持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新诗和文学探索风气......
<正>语言的更新是思维方式革命和文化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从语言本体论的视域出发来看待80年代初的"新诗潮"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正>一、引言互文性(Intercextuality)(亦称“文本间性”),是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话语。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克......
【正】 当被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初露锋芒时,便有不少论者或贬或褒地把它同二三十年代的象征派诗歌联系起来,统称为西方现代派......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论王萍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先后涌现出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文化诗;以于坚、韩......
<正> 1948年6月,新诗潮社在上海举行茶会,就如何把握新诗的方向并发挥其战斗作用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对新诗的大众化方向都持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