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文相关论文
几年前 ,笔者在山东昌邑北部瓦城镇邻村首次发现了三义成钱庄发行的早期抗币。实物包括“三义成”壹角、伍角券各一张 ,“昌邑县第......
笔者1994年4月在临淄附近一砖瓦厂见到13枚齐明刀,其中一枚已残。这是瓦厂取土时发现的,总数应约有100余枚,出土时锈成一排,有捆扎痕迹......
1月15日 晴 亲爱的晴: 你知道吗?我有一本最爱的书,它既不放在桌子上,因为桌子无法承载它的重量;也不放在书橱里,因为书橱太小了。......
1984年12月,资中县亢(?)乡鹤林村农民在耕地时挖出一个宋代窑藏。窖藏离地面40余厘米深,包装容器为两个大小不一相向而扣的铁锅。......
南宋钱牌,又称“垮牌”,或“镴牌”,有铜、铅二种。过去只发现“临安府行用”一种。正面均为“临安府行用”,背面记值,有:“准贰......
钱牌是南宋某些府州发行的一种形制特殊的地方临时货币。除了人们早已熟悉的临安府钱牌之外,近年陆续发现了多种其他地方钱牌。毫......
重一两十二铢的释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研究先秦早期半两的同时,收集到许多字体较大,文字古朴,厚重半两钱,实测重量在12......
六字齐刀又名造邦刀,是战国时齐国享誉盛名的刀币。币面铸有“齐建(造)邦垠法化”六字,制作精雅,刀币的外缘不断为其特征。考古学者认为......
一、耸盾尖足空首布(图1) 铸造时间:春秋至战国初 铸地:晋国 币质:青铜 数据:通高120毫米,宽46毫米 概况:空首布为春秋......
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铸行的崇祯通宝,是明代钱币中版式最杂、背文最多、存世量最大的钱币,也是我国历史上钱法混乱、铸......
贵刊2008年10月号,刊登了拙作《对“明命通宝”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文,读了“编者絮语”后,深为董老先生谦逊平和的心态所折服,敬仰之余......
《收藏界》近期刊文介绍了北宋“大观通宝”背“户”钱的简况,引起了泉界朋友的关注,现对其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货币史上的意义作一探......
朝鲜半岛在古代有东国之称,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古钱币也是外圆内方的汉文钱。早在高丽成宗十五年(公元995年),即我国北宋太宗......
南宋末年,临安府(今杭州)曾铸行过仅限于“临安府行用”的钱牌,亦称镴牌、銙牌,分铜、铅锡质两种。其面文为:“临安府行用”;铜质......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所铸。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共五等。“大中通宝”......
在清朝咸丰年间,统治者腐败无能,民族和社会矛盾激化,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拜上帝会、天地会、金钱会、小刀会、大刀会等反清复明组......
“常平五铢”为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铸造的钱。 “常平”者,喻其常年流通不匮也。提起“常平”两字,还得说一段故事:早在两......
明朝晚期的熹宗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掌控了国家朝政,党争惨烈,是明朝建国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不过,由于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科......
明熹宗天启(公元1621-1627年在位)年间社会动荡,战祸连绵,大兴土木,国家财用浩繁。基此,当时在全国开设铸炉100余座,地方亦自铸钱以充军饷......
“常平通宝”是我国古钱收藏中最常见的外国方孔古钱。长久以来在有关“常平通宝”铸行的资料里,都说明“常平通宝”是由朝鲜国常平......
笔者珍藏着一枚宝泉局当十型“乾隆通宝”牙样(见图)。这枚乾隆大钱牙样,是“文革”中笔者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上淘到的,但是花钱并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
若干年前我读到沈括记述的下面一段文字,当时我们觉得无法相信他谈的不是透镜。他说: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