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相关论文
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十五岁的庾信入侍昭明太子东宫,这既是他早慧成名的典型事迹,也是进入梁代文化核心圈的起点,当属研究庾信生平的重......
萧统(501-531),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人。萧统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萧......
本文从相关文献入手,清理了《昭明太子集》自宋迄今的八个版本,分为三大系统:五卷本系统、七十二家本系统、六卷本系统,并详细分析......
《文选》所收陶作,主要源自梁时盛行的六卷并序目本陶集,而非据史传和梁前诗歌总集二次摘录.从《文选》仅录数篇“风华清靡”之作,......
六朝时代文学“自觉”的到来,给时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学新气象,文学作品的数量和各种文体的衍变此时都达......
《文选》赋“情”“、”志“二目的命名体例不同于其他赋类,颇受后人讥贬。二者之特立,缘其所具之特殊含义,即”情“是男女色悦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收录了130位知名作者的700余篇作品,其中西晋太康诗人左思的《咏史》八首也收录其中,这不仅......
关于乐府的定位,处于同一时代的萧统和刘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萧统把乐府作为诗的一种来看待,这是与当时的共识相符的,刘勰把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梁书》叙昭明太子萧统之死,颇为简略,《南史》补叙"摘芙蓉荡舟"与"埋鹅厌祷"两事,遂启后世质疑之端。《资治通鉴》取材二史融为......
通过具体考察萧统文学批评思想可以看出,其折衷意识明显受到佛教三教会通思想和不偏不倚的中道方法的影响.由此可见,梁代佛教思想......
摘要:《文选序》是萧统编选《文选》所作的序文。《文选序》集中了萧统的主要文学观点,在文论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萧统的文学观集中......
“四萧”主要是指南朝梁代萧帝家族中的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华艳淫靡的文风”似乎成为后世文学界对那个时代文学的一种定论.......
从编辑家的角度去看《文选》,萧统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确定"辜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按照选文标准编制分类体来;根据......
萧统出自汉晋经学传家的兰陵萧氏,其贵为梁武帝萧衍长子,且自幼聪慧,酷爱读书,极富文学天分。所有这些,都使得其所编著的《文选》......
《文选》的编辑宗旨是"选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便来学之省览"、"作为辨析文体、指导写作的范文"、"为宣传萧统的折衷派文艺政策服务......
《文选》一书的选录标准以及编排体制是“选学”界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文选序》入手进行分析,还要将《文选序》和......
南朝乐府诗的创作可谓达到一个鼎盛状态,《文选》与《文心雕龙》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文选集和理论著作。《文选》在“诗”大类下又......
萧统与<文选>,十分重视"赋".从<文选>所选的大量历代赋作中,可以清晰地至少综合出萧统的两大赋观.而且,萧统的这些赋观,对赋史的写......
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语,历来解释多有歧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事”“义”和“翰藻”的理解上。在前人研究的......
一般研究者认为:“踵事增华”指出了一种文学发展的普遍态势,即由质朴趋向华丽,但并未就其具,本实现形式加以探讨。事实上,“踵事增华”......
根据《梁书·刘勰传》的记载,刘勰曾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可证二人有一定的接触。萧统之《文选》与刘勰之《文心雕龙》在思想、......
本文总结归纳了前人在研究《文选》撰者及成书时间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对《文选》的成书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依据各种史料记载对......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
<昭明文选>编撰年代研究应该细化为编撰时间与成书时间两个不同阶段.普通七年是东宫文坛由盛而衰的转折,也是<文选>编撰时间与最后......
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从书法角度欣赏的居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诗序名篇,只是以前一直为其鼎鼎书法盛名所淹。后......
南朝诗论并没完全偏离于儒家诗教,仍不乏有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诗论家,如萧统、刘勰、裴子野、钟嵘、挚虞等。他们在自己的诗论著作......
萧统在《文选》编纂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如:萧统东宫十学士问题,萧统“辞典文艳,既温且雅”......
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其东宫文人集团对《文选》的选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萧统身边的文人学士大都出身士族名门,著作丰富,并通儒......
昭明太子萧统(501~530),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被后人誉为“......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