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诗相关论文
曹锦炎发表在《简帛》第十八辑的《上博竹书〈卉茅之外〉注释》(以下简称《注释》)一文~①,提前刊布了上博简中的一篇简文。该篇虽......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一字古古,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徐州沛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一生未仕,半世流徙,其诗歌描写现实万......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
醉心撰述 笔者发现许多以文字为生的学者,或以撰著为主要职责的官员,无论在什么年龄段,对于研究学术都有兴趣;到了老年,仍孜孜不倦,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王阳明全集>失收<游秦望用壁间韵>、<兰亭次秦行人韵>二诗.解读二诗可知,王阳明一生建立不朽功业的伟大抱......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成书过程亦是纷繁复杂,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几种说法,其......
<正>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的《全唐诗补逸》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3006。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出版,是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的重大创获;其中逸诗《多薪》的出土发表,对于认识战国诗歌水平和当......
上博简《交交鸣鹥》是一首战国中期的逸诗。文章重新对简文逐字隶定释读,并对缺字考订增补,以揭示其文本原意。从逸诗的形式、主题......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是一部网罗丰富,保存了唐代“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御制全唐诗序》)的鸿编巨著。这部书是康熙以“内府所......
自唐以降,西湖便颇受文人墨客偏爱,诗酬唱作,历代未绝。然而西湖诗歌虽存世较多,但多有散逸。朝鲜文人崔斗灿《乘槎录》记载其在杭......
《十抄诗》是韩国高丽时期所编辑的一部唐诗选集,收录了中晚唐30位诗"的300首诗。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300首唐诗中竞有180多首未被......
司马迁《史记》中引用了四首逸诗,这反映出司马迁极力为自己所提出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使于礼仪"的"孔子删诗"说寻......
朱铭盘为同光时期江苏地区卓越的诗人兼史学家,其幼而好学,壮而参军,先后入方浚颐、吴长庆、张明光幕,所作《桂之华轩诗集》熔身艰......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
宋元以来,否定删诗越来越有成定论之势。通过分析新出楚简中的大量逸诗与传世《诗经》的复重现象,可初步印证太史公"去其重"之说。......
前人对于"孔子删《诗》"的否定,虽论据众多,但实际上真正较有说服力的仅只一条,即"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的矛盾。然无论是"古诗三......
谢炳军以"王官删诗"否认"孔子删诗",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不是《诗》之"逸诗"为由否认《周公之琴舞》可作"孔子删诗"说的证据,这......
通过考察先秦旧典中的逸诗及其与今传《毛诗》的关系,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诗》传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诗》传本。从这个角度出......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
咸阳市所属各县(区、市)的旧地方志中保存了不少与咸阳历史文化有关的诗歌。本文适录了其中未见于《全唐诗》的七首唐诗,并粗略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