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相关论文
摘 要:学界对《孔子诗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者、简序编排、简文释读、文本阐释四大议题,文本阐释又包含对其诗学、诗经学史、思想......
日本哲学家今道友信自二零零四年起连续六年,以耄耋之年在日本古都镰仓的佛寺高德院的书院讲学,后将讲学内容编为一册书,名为《今道友......
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于2003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于2004年4月上市。这是2004年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部分三处出现“(鬯辶)”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鬯辶)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
<正>一、王夫之"兴、观、群、怨"的看法"兴、观、群、怨"是中国春秋时孔子提出的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全面论述,是中国儒家诗学中一......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
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其中定名为《孔子诗论》的一篇论《诗》著作,更是弥足珍贵。几年来,不少学者对此......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
本文利用字迹特征,对上博一《孔子诗论》中介绍的两枚简进行字迹归属,同时对港简10上仅存的两个字进行字迹归属。
In this essay,......
篇的一号简,其"(阝口口忞)"字的释读是一老大难问题.马承源读为"离",范毓舟、李零、饶宗颐、林素清、王志平等读为"吝",何琳仪读为......
《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毛诗》共同面临着诗乐合一而以仁德为终极趋归的诗歌文本,孔子立足于文本,全力开掘诗歌的基本意蕴——带着......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
《孔子诗论》是孔子诗教及后学阐释的产物,基本上体现的是孔子的诗学思想,而先秦最后的儒学大师荀子的论《诗》,与之存在着一些显性或......
戴震反对前人舍《诗序》而论《诗》。以毛、郑为“陋儒”,定郑、卫为“淫诗”的作法,肯定了《毛诗序》为予夏之学,即使非其亲为,而其中......
关于《孔子诗论》第二简简文“绅而 ”,各家之说似未允洽,据考,“绅而 ”当读为“信而惕”,理由为:1.符合上古音韵;2.符合简文文意、语法.“......
从分析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古《诗序》”释文残缺情况入手,讨论了简文的残缺情况,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补字,提出楚简补字必须遵......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中从心从方的字,释读颇有歧异.结合字形,综合各种文献时"炳"字的解释,联系<小雅·黄鸟>的内......
孔子以"思无邪"来凸显《诗》三百的题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到一个字上,可用一个"正"字来表述。正与邪反。践行人间正道,就是"思无邪......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中的《孔子诗论》进行逐简的解读,主要从文论角度揭示其理论内涵,包括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理论,《孔子......
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文本是什么关系,今本<诗经>是否为先秦时孔子删定之旧本,这是学术界迄今仍有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上博简<孔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九简反映孔子对德的崇尚.第二十六简则见出孔子反对隐逸.......
《易林》说诗是西汉末年诗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新出土的《孔子诗论》是关于孔子论诗的文献资料,代表的是先秦时期解诗的观点。汉代《......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1简记载了孔子论诗的三句话:"诗亡(毋)离志,乐亡(毋)离情,文亡(毋)离言"."离"即离开,有学者或读该......
2001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内容包括《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其中由29支竹简构成的......
孔子用"不学《诗》(即《诗经》,下同)无以言"来说明学《诗》的重要性,以为政之"正"、"仁者爱人"作为"思无邪"的主轴,因而在善与美的关系上主......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形式,显现着孔子的诗学理论。其论在儒家大文化背景下,注重诗的内在涵义,注重诗篇......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上博竹简关于孔子诗论资料的整理使孔子诗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论语>与<诗论>二者除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其本质内涵都是如出一辙的.<......
《诗序》因过度附会政教,率以二《南》皆言文王之教与后妃夫人之德,逮宋之疑古风起,而废《诗序》之说大兴。虽然郑笺以礼说《诗》......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揭示孔子诲人教育的三道必经要阶。"礼"为孔子教导学生依特定庆典节日来实践的礼节仪式,非真正......
本文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传世相关文献联系,辅以《郭店楚墓竹简》相关篇章,探讨儒家诗乐思想源流,分析《毛......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
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仍倾向于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看作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本文将上博简《诗论·总论》与《诗大序》进......
上博简《诗论》“樛木之时”素为学者重视,“时”字之义,亦各有所论,或云“持”,或云“待”,或云“天时”,或云“时运”。文章以为......
清华简中的《诗》类文献是战国时期楚地用于王室贵族教育的《诗》选本,与儒家编订的《诗》选本存在共同文献来源,经过楚国史官和乐......
结合古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可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中的“■而”篇不是《诗经》佚篇而应当是《齐风》中的《甫田》篇。这一问......
《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
上博购藏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释文大部分可信,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指出其误释之处,对部分缺释之字提......
《战国竹书(一)·孔子诗论》第一简“孔子曰”后应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而“隐”的释义应该是“私”,孔子的意思是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