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文意识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生态危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人对自然的实践构成了文化生成的起点,同时文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器或者尺度之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诸多学者一致认为生态危机就是文化危机,或在实质上表现为文化危机,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生态危机在文化中表现为重科学、轻人文的文化发展趋势,这些现象导致科学在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中失去方向,缺失了人文的规约与关怀,进而导致人与自然走向对立并演化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生态危机只能被看成为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危机,即人文危机。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途径之一就是重视人文文化的发展,唤起人类的人文意识。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科学越是发达,人文越显重要。当然,强调人文的作用并不是否定科技的作用,危机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作用,即科学是动力,人文是方向;明白二者的相互关系,即辩证统一,二者才能走向融合,作为整体文化才能健康发展,生态危机的解决才成为可能。不过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只有在社会主义背景中才能予以重视,所以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还是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为解决这一危机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论文除导言和结语外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文化”。立足于文化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从文化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文化生成于人对自然的实践,并且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文化产生后又对人与自然关系起着一定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即调节器。然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并且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提升只有在两种文化的互相渗透并相互促进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使得社会越发展,科技的地位越显重要,人文则由于它的非生产性以及非直接实用性,逐渐被忽视。事实上,从文化本身而言,科技并不排斥人文,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尤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必然把科技推向前列。这直接导致了今天文化内部的裂变,成为科学优先或者科技至上的文化。所以原本依赖文化内部的和谐而调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文化内部平衡的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势必也被打破,并逐渐演化为今天所谓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或人类困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态危机表现为文化危机,即人文的危机。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文缺失”。本章试图对生态危机表现为人文危机进行更深层解读,以便为解决这一危机寻求出路。不能否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中由于人类生产和发展的缓慢和以及生产力的落后,科技的发展还不足以解决人对自然的恐惧,更无法减轻对自然依赖,人类面对自然只能足恐惧、敬畏和尊重。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种原始的动态的和谐,在这一阶段,人文文化的发展领先于科学文化。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情况似乎一夜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文被彻底边缘化,人不再恐惧和敬畏自然,而是征服和掠夺自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破裂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这一时期有两个观念支配着人类的行动,一是科技万能观念,一是曲解了的“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人类中心主义都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获取巨额利润的手段。强调科技万能其实就是强调人文无能,这一思想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因为离开了人文导向的科技将走向它的反面。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曲解也成为人类掠夺、征服自然的“合法”理由。面对着今天日趋恶化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试图寻找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消除“异化消费”,构建“稳态经济”模式来消除生态危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然而虽然他们认识到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但是试图通过解决生态问题来实现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但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只有在社会主义背景下,才能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合,并且科学只有在人文的导向下,才能解决生态危机。
   第三章“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文化”。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所以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选择,必然足建设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生态文化,一种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文化。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确保科技体现人文的关怀。并且目前已经具备了实现生态文化的条件,其中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为生态文化的转向提供理论前提;生态合理性的提出无疑给予了经济理性有效的限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才是人类追求的有效的经济模式,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现有这种畸变了的文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实现文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生态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在于它的目的直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模式,同时包含了人与自然价值的新取向,最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内核。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使然。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继承和超越,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崭新形态。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明模式,因为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和基本特征。当然,历史已经证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模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追求高技术、高效益的文明模式,同时还包含着对人和自然更深层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多重的人文向度:在发展观上,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价值观上,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权利观上,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观;在道德观上,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道德。这样,自然不再是人类的“敌人”或“食物”,人也不再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已经成为“朋友”。资本主义由于其制度的缺陷,是不可能承担这一文明的建设的。这些关怀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成为可能,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无疑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契机,其中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而和谐社会则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载体,同时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人文的保障。
   当然,强调人文并不是贬低科技,因为最终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还是在于科学技术,但是技术的运用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导向。科学是动力,人文是方向,就是最好的概括。回望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任何单一的形式都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可喜的是,如今随着两种文化融合的自觉性加强,随着两个知识部门的相互渗透,使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互相“杂交”,形成跨越“两个世界”的新知识、产生出认识世界的新方法、新观念、新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因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的希望,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希望,其实就是看到人类自己的希望。希望的寄托就在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转折时期。颜李学派是这一转折时期诞生的理论学派,该学派的创立者颜元及其弟子李塨、王源、程廷祚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清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反理学思想的先锋代表。本文以这一学派的伦理思想为研究主体,从学术史的视域,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容,揭示其学术兴衰的缘由及其理论价
学位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思想史甚至东亚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下层武士家庭,经历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富有变革性的时代.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建立可以和日本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日本的国民意识。从他早期积极倡导一心向学到晚期积极鼓吹日本的大国地位,这个主题是一直没有改变的。作为一个和日本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文化非常类似的国家,令人奇怪的是,中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于福泽谕吉这么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的研究
学位
退溪李滉,朝鲜的朱子理学家,被尊为“海东朱子”、“朝鲜之朱子”。退溪之学直承于朱子,理学之味纯正,但并非只是依样,退溪因当时学理之要求、自身学问之取向,对朱子之学做了有益之推进。如果沿朱子理学内部之发展线索探究,就清晰可见退溪站在重要的逻辑一环上,此哲学样式是朱子的,更是退溪的。所以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退溪之学,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学体系之全部逻辑发展之可能、多元发展之可能、接受挑战之可能。  
学位
异化观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倍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异化观与劳动异化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是内在统一的,并存在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莫泽斯·赫斯(Moses Hess,1812-1875)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史上重要的渊源人物,他对马克思异化观的经济学转向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都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说实现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和推进哲学话语向政治经济学话语的内在置换,是马克思创
学位
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默照禅展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探讨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思想内涵和禅修特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与看话禅的关系,以及默照禅的流传与发展概况。宋代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提倡和完善了默照禅思想体系,对于后世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默照禅作为宋代曹洞宗的典型代表,是在宋代奉行宽松的佛教政策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总结禅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禅法思想。当
学位
企业公平竞争是当今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所谓企业公平竞争,其实是建立在公平对待基础上的竞争,即通过制度上的公平对待保障物美价廉者胜出。公平对待是在正义价值观指导下、并以正义价值观为基础得以实现的。根据正义价值观的一般要求,公平对待可以表达为“给企业以其所应得”,它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什么是企业其所应得”和“怎样给企业以其所应得”。从应得正义价值观来看,竞争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未经充分
学位
中宣部科学处(1951-1966年)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央机构中设立的对自然科学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当时各个方面几乎都留下了中宣部科学处影响的印记。本研究将科学处放在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大环境下,以其历史作为线索,围绕“自然科学的意识形态治理”这一研究主题,对科学处行动进行刻画和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央集权体制下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展现国家、政党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同
学位
中国历史历经朝代更替,在新旧更替之时,总会有大量的被称为“遗民”的群体出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具有的思想状态,每每成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仅局限于志节、抗争或恢复旧朝这样的内容,其中包含着在激烈的历史漩涡中寻求生命价值的思想。在艺术史研究中,遗民问题也受到重视,中国艺术的一些黄金时期常常处于朝代更替之时,而遗民艺术家所显示出的巨大创造力,如元代的钱选、王冕和清初的石涛、八大山
学位
目前,学界对《山海经》的研究取得了很丰硕的理论成果,本论文正是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从动物、国民、神人形象角度入手进一步推进《山海经》的研究。在细读《山海经》文本的基础上,论文呈现了中国文化初期对动物、国民、神人形象的描述方式并试图揭示描述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论文从总体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山海经》动物形象的研究,包括论文的第一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对《山海经》国民形象进行研究,
学位
唐君毅是中国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影响比较大的一位哲学家。近代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唐君毅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唐君毅的学术生涯中,他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关注,不断思考,写了许多相关的著述,提出了许多深刻和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唐君毅的文化思想,以“文化意识”为中心,对文化问题展开了多方阐述,形成了他的“文化意识宇宙”,他也被人称为“文化意识宇宙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