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之一,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内涵。解构主义渊源于现象学运动,以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理论旨趣,以延异、踪迹、幽灵等“非概念的概念”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推进和继续发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确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幽灵化共存”和批判精神的继承,必须对比研究德里达解构哲学同马克思哲学在哲学概念和理论深层上的同异。以马克思哲学从异化史观经由实践观创新向唯物史观的发展为对象,从德里达的解构概念和逻辑出发去对比两者之间在辩证法,存在论和历史观上的差异,以期系统地掌握两者之间在形而上学批判目标上的契合,和在形而上学批判的路径和基础上的分歧。
  首先考察德罩达的解构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德罩达的解构哲学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吸收和借鉴中发展而来的。它既吸收了形而上学批判的目标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又继续推进对本原的批判和解构;既吸收和改造了存在主义的解构概念,又继续推进对存在的“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既吸收和改造了结构主义的差异概念,又继续推动对结构差异的时间化、运动化要求。
  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哲学主题和黑格尔哲学作为批判对象上,德里达解构哲学和马克思哲学构成了相互比较的可能。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异化史观既有对黑格尔“异化.扬弃”辩证法的借鉴,又同时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性质。德罩达的延异是对黑格尔辩证逻辑的限制、中断和破坏,同时对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和“扬弃-复归”的共产主义构成解构和批判。
  德里达的“踪迹”概念既是延异运作的结果,又是非本原的本原,它对任何本原和结构的解构在于“既否定自身又指涉他者”。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是他批判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结果,也是继续推进形而上学批判的重要基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产生了对新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的追求,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继续秉持形而上学批判的旗帜,吸收和借鉴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积极成果。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和重要贡献。马克思哲学在当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时代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对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未来的挑战。德里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向马克思致敬”,号召继承马克思哲学的遗产,激进化发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但是德里达在反驳“马克思主义终结论”、批判资本主义历史观的同时,也解构了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的未来,代之以“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承诺。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于斯宾诺莎哲学的研究,将突出力量概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把它视为贯串其体系全体的核心要素,在这个基础上,以实体—属性—样态的斯宾诺莎形上学固有逻辑结构为纬,以及在此三重结构中的力量展开为经,说明斯宾诺莎哲学动力论(Spinozan Dynamics)观点的实质含意。此外,透过动力论观点的凸显,本论文将进一步阐明斯宾诺莎哲学中力量的本体论(ontology of power)和力量政治
学位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梁赞诺夫的研究都极其薄弱。这位在20世纪初期享誉世界的马克思学家,自1931被罢黜莫斯科马恩研究院院长之职、开除出党后,便完全脱离了学界的视野。作为我国第一篇对梁赞诺夫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本文主要揭示梁赞诺夫毕生的两大历史功绩:第一,梁赞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简称MEGA1)的开创者;第二,梁赞诺夫是旨在
本文尝试探讨了社会保障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得出其基本原则,以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提供依据和标准。现代社会保障的首要伦理依据是正义,只有建立了正义的制度,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保障。社会保障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平等和自由、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冲突。此外,正义与运气也常常是对立的
学位
老子目睹了春秋末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即“天下无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人们应当如何生存以及君主应该如何管理社会等问题。为此,他先观察并反思了“传统”、“世界”和“人”。首先,对“传统”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对西周春秋时期“有为”文化及其相关思想的反思。对此,老子基本采取批评的态度,但也有继承与发展。通过探讨“无为”思想的渊源、老子哲学中的道物关系、君民关系以及
学位
以合理性作为关键概念去理解并进而统合韦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适当并且可能的路向。  合理性是韦伯规定社会行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他那个时代,韦伯既反对将社会学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评判;又反对将社会学等同于历史学,仅致力于对个别的文化性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学乃是追求经验事实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发生,是因由科
20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罗素在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场争论。他们分别作为英国唯心主义和分析哲学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对关系的理解,并相互进行了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两个问题:其一,关系是否是实在的;其二,关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本文力图澄清这一争论。  其中对于问题一,布拉德雷否认关系的实在性,会认为借助关系理解的世界是矛盾的,而实在是没有矛盾的和谐完满的全
学位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
学位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均反映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本文欲在比较性视野中把握他的宗教理论的方法论与研究思路,发掘他宗教观的独到之处与启发性,展示他宗教理论的内部张力,并回答如下的问题:西美尔对于宗教与宗教性的解读为何充满张力?它们各自又在何种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发生联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信仰”和“整合”两个方面来阐释货币与
学位
当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制度、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制度上福特制—后福特制生产的产生及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媒介的兴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时代让渡于消费时代,成为大卫·理斯曼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消费时代区别于生产时代的首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的形成,其次是消费从生产性的消费含义中解放出来,一种非生产性消费逐渐为人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