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位中心凹内层分期方案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疗效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导致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的常见黄斑部疾病,多发于老年女性。iERM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病理进程发展缓慢,但在中晚期,iERM常引起明显的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等症状。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iERM剥除术是主流的iERM治疗方法,目前关于iERM的手术适应症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尽管多数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改善,但也存在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黄斑形态改变甚至黄斑前膜复发的情况,导致视功能恢复不佳甚至较术前下降。因此,关于iERM的手术时机及对应的指征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能够清楚地显示出黄斑区各层结构,定性及定量地检测出黄斑区各层结构的细微变化,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对iERM患者进行详细的疗效评估,并有效地观察手术前后的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异位中心凹内层(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s,EIFL)是一种从内核层(INL)和内丛状层(IPL)延伸到中央凹区域的连续低反射或高反射带,EIFL的出现被认为可能是iERM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本研究基于SD-OCT扫描图像的EIFL分期方案,通过观察黄斑形态学变化及视功能的改善情况对iERM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目的基于SD-OCT的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的分期方案,通过观察术后黄斑形态学变化及视功能的改善情况对iERM术后疗效进行评估,从而指导iERM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了 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23G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剥除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6例(106眼),其中男44例,女62例,年龄41~78岁,平均(65.58±7.66)岁,右眼55例,左眼51例,病程1~36月,平均(11.04±10.68)月。根据EIFL的分期方案将所有iERM患眼进行分期。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行BCVA、SD-OCT及MP-3微视野计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EIFL分期间的各参数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的各参数差异。结果1.EIFL分期及术前情况:基于SD-OCT分期标准对iERM患眼进行分期,其中 2 期 25 眼(23.6%),3 期 53 眼(50.0%),4 期 28 眼(26.4%),其中 3 期和4期的81眼(76.4%)中存在EIFL。术前各组间的年龄(F=1.683,p=0.191)、性别(χ2=0.766,p=0.628)、病程(χ2=0.710,p=0.494)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眼别(χ2=6.667,p=0.036)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黄斑区形态学变化:术后6月时,各分期iERM患眼的黄斑区形态发生改变,其中2期有14眼(56.0%)基本恢复中心凹正常形态,3期有5眼(9.4%)黄斑区形态改善为2期,4期的28眼(100%)黄斑形态均较前改善,但仍存在EIFL。3.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FT)的变化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时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CFT均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F=151.061、172.494、154.738,p<0.001)。同时期各EIFL分期患眼CFT两两比较后发现各分期间CFT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期、3期、4期患眼手术前后的平均CFT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F=51.707、105.868、40.900,p<0.001)。其中2期:术后1月与术后6月间的CFT差异不明显(p>0.05),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3期与4期: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间CFT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前后外核层厚度(ONLT)的变化术前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ONLT差异不明显(F=1.982,p=0.143),但术后1月、术后6月时的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ONLT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大(F=9.432、5.712,p<0.001、=0.004)。2期、3期患眼手术前后的平均ONLT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F=38.341、28.911,p<0.001、<0.001)。其中2期:术后1月与术后6月的ONLT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3期: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期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的ONL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F=1.478,p=0.234)。5.手术前后异位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的变化2期患眼不存在EIFL,仅有3期和4期的合计81眼存在EIFL,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时4期的EIFLT均明显高于3期,有统计学差异(t=-7.402、-4.556、-3.307,p<0.001)。3期及4期患眼手术前后的平均EIFLT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有统计学差异(F=5.605、20.470,p=0.004、<0.001)。其中3期及4期:术后1月与6月的EIFLT差异不明显(p>0.05),但均低于术前(p<0.05)。6.手术前后各iERM分期BCVA的变化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BCVA随着分期的增大而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F=12.064、24.941、30.786,p<0.001)。其中术前:2期和3期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及术后6月:2期的平均BCVA值均明显小于3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2期和3期均小于4期(p<0.05)。2期、3期、4期患眼的术后平均BCVA值均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F=5.934、9.744、4.421,p=0.004、<0.001、0.015)。其中同一 EIFL分期的平均BCVA值在术后1月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1月与术后6月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时视力提高的有83眼(78.3%),视力提高不明显的有15眼(14.2%),视力下降的有8眼(7.5%)。术后6月时视力提高到良好视力的有2期18眼(72%),3 期 25 眼(47.2%),4 期 0 眼(0%)。7.手术前后中心凹区视敏度变化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时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中心凹视敏度均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F=85.062、121.699、100.719,p<0.001)。同时期各EIFL分期患眼中心凹视敏度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患眼手术前后的平均中心凹视敏度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期和3期的手术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419、8.645,p=0.006、<0.001),4期手术前后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2.600,p=0.080)。其中2期:术后6月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术后1月较术前、术后6月较术后1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期: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8.手术前后黄斑区视敏度的变化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时各EIFL分期患眼的平均黄斑区视敏度均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F=69.748、103.842、88.198,p<0.001)。同时期各EIFL分期患眼黄斑区视敏度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期和3期患眼手术前后的平均中心凹视敏度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F=8.182、3.672,p=0.001、0.028),而4期手术前后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781,p=0.175)。其中2期和3期:术后6月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术后1月与术前,术后6月与术后1月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ERM患眼术后解剖学结构及视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EIFL的持续存在及严重程度会影响术后恢复效果。2.EIFL分期方案可作为指导iERM患眼手术时机选择的依据,其中无EIFL的2期患眼在术后能得到较好的解剖学及视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即发现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足细胞炎症性损伤所导致的结构功能改变及死亡是造成蛋白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中巨噬细胞浸润与足细胞炎症性损伤密切相关。外泌体作为沟通肾脏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与肾固有细胞之间的桥梁,也参与调节靶细胞的生命进程。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高糖培养的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诱导足细胞的炎症性损伤,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目的本研究旨
学位
研究背景:喉癌(Laryngeal cancer,LC)和下咽癌(Hypopharyngeal cancer,H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当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全喉切除术(Total Laryngectomy,TL)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1],切除范围包括舌骨和全部喉结构。全喉切除术需要在保证手术切缘安全性的同时重建剩余咽腔,以获得上消化道的延续。尽管近年来手术方案不断改进,但是咽瘘(Phary
学位
背景人类基因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转录形成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在除去内含子后,大约只有1.9%的基因序列被转录成蛋白质编码的mRNA。在各种类型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LncRNA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质编码RNA。研究发现,LncRNA与不同类型的癌症、神经和心血
学位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中的低频波动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儿童自发脑活动的改变,旨在从脑皮层功能方面阐述不同类型弱视的中枢改变,以期为弱视的个性化治疗找到新的突破口。
学位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的长期影响而发生的一种微血管疾病,会导致视网膜受到威胁视力的损害,最终导致失明。它是西方世界工作年龄组成年人严重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避免糖网致盲的关键。据估计,到2050年,美国糖网患者的数量将达到1600万,其中约340万有视力受到威胁的并发症。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等临床试验中清楚地看到了严
学位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阿柏西普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眼内抗VEGF药物,其被注射入玻璃体腔后,通过与内源性VEGF紧密结合,使VEGF失活,从而起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新生
学位
背景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以角膜不对称性扩张且呈锥形前突为主要特征的角膜疾病,可造成难以矫正的不规则散光,其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患者远期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的刚性、弹性等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很有可能是圆锥角膜的重要致病因素。患者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常引起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其屈光系统除离焦、像散等低阶像差外,还存在各种高阶像差,故提示圆锥角膜
学位
背景白内障是世界上可治愈失明的主要眼部疾病。据估计,全球有9500万人患白内障。虽然有些白内障可能是先天性的、继发于外伤或药物引起的,但大多数白内障与年龄有关。目前治愈白内障的方式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有手术需求的白内障患者通常存在高龄、屈光不正、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眼部外伤手术史的特点,而这些往往也是很多导致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眼部情况相对复杂,在术前对眼底病变的及时
学位
引言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大约40%-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远处转移,一旦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存活期仅为半年左右。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对延长UM患者的生存期尤为重要。对于早期发现的无远处转移的UM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为预后情况、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及生存率,并期望能够根据预后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中对UM患者预后
学位
背景及目的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不断发展,滤过手术仍是主要的手术选择,其中小梁切除术被认为是金标准。然而,小梁切除术等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手术效果通常与术后结膜瓣、巩膜瓣下纤维组织增生有关,瘢痕化可能会发生在术后的数月或数年,引起滤过泡功能丧失,眼压再次升高。一旦发生手术失败,将需要重新进行眼压管理,若应用最大限度抗青光眼药物不能降低眼压至正常水平,或出现视神经进一步损伤,应进行再次手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手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