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底检查的结果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白内障是世界上可治愈失明的主要眼部疾病。据估计,全球有9500万人患白内障。虽然有些白内障可能是先天性的、继发于外伤或药物引起的,但大多数白内障与年龄有关。目前治愈白内障的方式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有手术需求的白内障患者通常存在高龄、屈光不正、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眼部外伤手术史的特点,而这些往往也是很多导致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眼部情况相对复杂,在术前对眼底病变的及时诊治,对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但晶状体混浊会使眼底检查难度加大。目前大多数患者在术前行眼底检查的方式相对简单,这可能会导致原有的严重的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眼底病变的不能及时检出,引起术后眼底病变的发生或原有眼底病变进展,使患者视力恢复不理想。现有的临床资料多局限于白内障术前黄斑病变筛查或近视群体的眼底检查,尚未发现针对白内障群体进行详细眼底检查的报道。本研究对计划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在术前进行光学断层扫描(OCT)、激光扫描眼底检查(SLO)、全视网膜镜联合的多模式眼底检查,了解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患病的情况。患者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后再次行视网膜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检出结果,分析术前多模式检查的灵敏度以及误诊、漏诊的原因。利用LOCSⅢ分级标准对晶状体混浊度进行评分,对不同混浊程度下OCT、SLO、全视网膜镜及联合应用对视网膜病变检出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多模式眼底检查对于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白内障的视网膜病变检查和诊断的应用价值。目的应用OCT、SLO及全视网膜镜通过对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检出情况的分析,探究多模式眼底检查对于不同类型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检查和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欲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591例1872只眼。术前对所有患者眼底行OCT、SLO、全视网膜镜检查。术后再次检查眼底,将术前和术后眼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数据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术前术后检出率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经OCT、SLO及全视网膜镜视网膜检查。发现有视网膜病变516眼,检出率为28.19%。术后行眼底检查发现有视网膜病变患者660眼,检出率为36.07%,术前和术后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皮质性白内障术前检出视网膜病变232眼,术后检出视网膜病变为299眼。术前检查灵敏度为76.59%(χ2=63.48,P>0.05),术前术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诊断正确的为229眼,误诊3眼,漏诊67眼(22.41%)。核性白内障术前检出视网膜病变1 17眼,术后检出视网膜病变为141眼。术前检查灵敏度为82.98%(χ2=22.04,P>0.05),术前术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诊断正确的为117眼,漏诊24眼(17.02%)。后囊下性白内障术前检出视网膜病变12眼,术后检出视网膜病变为19眼,术前检查灵敏度为57.89%(χ2=5.44,P>0.05),术前术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诊断正确的为11眼,误诊1眼,漏诊7眼(36.84%)。混合性白内障术前检出视网膜病变155眼,术后检出视网膜病变为201眼。术前检查灵敏度为76.62%(χ2=41.08,P>0.05),术前术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诊断正确的为154眼,误诊1眼,漏诊46眼(22.89%)。3.晶状体混浊度LOCSⅢ分级所对应不同检查方式检出情况:皮质性混浊中联合检查检出眼底病变为232眼,占皮质性混浊总眼数的46.22%,其中OCT检出63眼,占皮质性白内障总眼数的12.55%;SLO检出186眼,占皮质性混浊总眼数的37.05%;全视网膜镜检出206眼,占皮质性混浊总眼数的41.04%;核性混浊中联合检查检出眼底病变为117眼,占核性混浊总眼数的40.48%,其中OCT检出20眼,占核性白内障总眼数的7.04%;SLO检出108眼,占核性混浊总眼数的37.02%;全视网膜镜检出81眼,占核性混浊总眼数的28.03%;后囊下混浊中联合检查检出眼底病变为12眼,占后囊下性混浊总眼数的10.17%,其中OCT检出3眼,占后囊下性混浊总眼数的2.54%;SLO检出4眼,占后囊下性混浊总眼数的3.39%;全视网膜镜检出10眼,占后囊下性混浊总眼数的8.47%。混合性混浊联合检查检出眼底病变为155眼,占混合性混浊总眼数的30.33%,其中OCT检出43眼,占混合性混浊总眼数的8.41%;SLO检查117眼,占混合性混浊总眼数的22.90%;全视网膜镜检出109眼,占混合性混浊总眼数的21.33%。联合应用OCT、SLO、全视网膜镜和单一检查对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CSⅢ分级的皮质混浊度P1<0.001,P2=0.003,P3=0.048;LOCSⅢ分级的核混浊度P1<0.001,P2=0.443,P3=0.002;LOCSⅢ分级的后囊下混浊度P1=0.0016,P2=0.0038,P3=0.645;LOCSⅢ分级的混合混浊P1<0.001,P2=0.007,P3=0.001。结论:使用OCT、SLO、全视网膜镜的多模式眼底检查进行对白内障进行详细的视网膜检查可提高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白内障的类型和混浊程度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有影响。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ERM)目前被认为是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视网膜前纤维细胞增殖膜,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分为特发性ERM和继发性ERM由于原发疾病的存在,继发性ERM病情进展较快,部分患者前来就诊时,病情已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受到不透明的增殖膜牵拉而明显扭曲、变形。目前ERM剥除手术仍被认为是对于有症状的ERM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这部分
学位
目的评价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MAT)治疗激素性青光眼患者(steroid-induced glaucoma,SIG)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SIG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眼科照明微导管(iTrackTM 250A)进行MAT治疗,实现360°小
学位
研究背景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地治疗DME对改善DR患者视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以雷珠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类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是目前DME治疗的重
学位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即发现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足细胞炎症性损伤所导致的结构功能改变及死亡是造成蛋白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中巨噬细胞浸润与足细胞炎症性损伤密切相关。外泌体作为沟通肾脏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与肾固有细胞之间的桥梁,也参与调节靶细胞的生命进程。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高糖培养的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诱导足细胞的炎症性损伤,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目的本研究旨
学位
研究背景:喉癌(Laryngeal cancer,LC)和下咽癌(Hypopharyngeal cancer,H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当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全喉切除术(Total Laryngectomy,TL)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1],切除范围包括舌骨和全部喉结构。全喉切除术需要在保证手术切缘安全性的同时重建剩余咽腔,以获得上消化道的延续。尽管近年来手术方案不断改进,但是咽瘘(Phary
学位
背景人类基因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转录形成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在除去内含子后,大约只有1.9%的基因序列被转录成蛋白质编码的mRNA。在各种类型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LncRNA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质编码RNA。研究发现,LncRNA与不同类型的癌症、神经和心血
学位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中的低频波动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儿童自发脑活动的改变,旨在从脑皮层功能方面阐述不同类型弱视的中枢改变,以期为弱视的个性化治疗找到新的突破口。
学位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的长期影响而发生的一种微血管疾病,会导致视网膜受到威胁视力的损害,最终导致失明。它是西方世界工作年龄组成年人严重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避免糖网致盲的关键。据估计,到2050年,美国糖网患者的数量将达到1600万,其中约340万有视力受到威胁的并发症。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等临床试验中清楚地看到了严
学位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阿柏西普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眼内抗VEGF药物,其被注射入玻璃体腔后,通过与内源性VEGF紧密结合,使VEGF失活,从而起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新生
学位
背景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以角膜不对称性扩张且呈锥形前突为主要特征的角膜疾病,可造成难以矫正的不规则散光,其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患者远期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的刚性、弹性等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很有可能是圆锥角膜的重要致病因素。患者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常引起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其屈光系统除离焦、像散等低阶像差外,还存在各种高阶像差,故提示圆锥角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