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御變道化人间一析論范蠡内聖外王之道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stop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意在探究范蠡体用不二、即知即行的体用全学,亦即以实用为宗,以实效为重,以实修为要的内圣外王之道。第一章“绪论”,分四节论及历代各领域对范蠡之评价、近人学术研究内涵、质量之回顾,个人研究的动机、目的,以及研究的大纲和参考文献。
   第二章乃追本溯源,以承继前人思想为主轴,分两节探讨范蠡的外王功业,第一节“范蠡的天人关系论”,先回顾西周至春秋天人关系之演变,以及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观,以此为基,了解范蠡“人事必将与天地参”的天人观。另外,范蠡强调“吉凶在人”的积极能动性,特别是他承上启下,知行合一所阐发出来的重要思想。第二节试图从西周德、命相符应的民本思想、春秋以来因人文思潮兴起而生的德政新论,以及孔孟学说集大成等内涵,析论范蠡的民本思想,并以范蠡“天贵持盈、地贵定倾,人贵节事”的治国之道,探究其“左道右术、去末取实”的经世致用之学。更发人深省的是,范蠡在治国、用兵、持家、经贸等方面,淳德化民、安民、养民之功绩,与西周以来先秦诸子博爱平等、天下一家的思想乃是相互呼应、前後一贯。
   第三章是承上启下,以范蠡所启迪下开的黄老学派为总纲,探讨《黄帝四经》、《管子四篇》与之相应之思维,并佐以《易传》、庄子等相关之论说,研析范蠡“体用不贰,因时御变”的内圣功夫。藉由他“刚柔并济的用兵之道”以及“执衡守中的经控国策”,了解他是如何“调和矛盾对立,一统太和之境”。最重要的是,范蠡若非终生自警,真诚如一,就不可能涵育出深厚的内圣功夫,也无法见远识微,上通天时,开天化人。
   第四章为结论,统整本篇论文的观点,作概要扼述,以为总结。
其他文献
藏区的宗教可以分为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两大部分。其中本教就是藏地土生土长的藏族人的本土宗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教文化最能反映藏族人及藏族文化的特点,本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梳理本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本教的特点是藏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纵观本教发展历史,整体而言,本教可以分为早期的斯巴本和后期的雍仲本两大部分,早期的斯巴本与汉族道教、羌族释毕、彝族毕摩、纳西东巴等有着很
学位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研究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就必须学习和研究道次第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本文以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利用藏文、汉文和其他文种的有关文献,追述阿底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佛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阿底峡所倡导的道次第理论的渊源、道次第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道次第理论的基本内涵。通过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
学位
在当前中国宗教学界,比较视角的宗教研究,主要集中在儒、释、道三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整体性理论比较,或就某个专题和某些思想家之间的宗教思想进行比较。就中国基督教学界而言,虽已有学者对某些中国神学家的思想遗产进行了一些整理性研究,但围绕基督教内部某个理论专题,对中国神学家与西方神学家进行系统的对话性和比较性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做尝试,就美国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宋代,由于历代统治者大多对佛教采取了理性、开明政策,佛教在寺院建设、僧尼数量、佛教经典的编译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宗派在唐代繁盛的局面出现了变化,禅宗处于繁荣期,净土则有新的发展,两者成为宋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其它的宗派如天台、律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也都相当流行,其中天台也有新的发展,佛教发展也出现明显的世俗化和僧人群体儒学化的现象。  两宋时期也是居士佛教的全盛时期,官僚士大夫
学位
任何宗教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宗教也只有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面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宗教组织如何在其现代化与神圣化的双重发展中扮演一个适当的社会角色,在稳定社会、教化人心、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关系宗教和社会两者及其两者关系发展的大问题。立足与此,本文以香港道教组织之啬色园等道观为具体例证,在现代化和公民社会的双重视角中来审视道
学位
在中国当代哲学语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双重含义,它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以后的“中国化”历史,又是指作为“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历史”和“问题”的研究中,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解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投射。它的形成、发育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映射了当代中国哲学步履维艰的生长过程,它的成果开启了时代理性的哲学运思之路,而它的问题,又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一个极
从佛经和圣经的不同角度,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秩序进行了解读。按照从集体到个体、从抽象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核心就是寻找“自己”,确立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首先,在佛经和圣经里面寻找理论支持,同时检视它们有无害人之处。其次,在社会组织和历史文化中,看看是否丧失了自己,以及如何保全自己。阐述了人的自主自由平等是生命价值和尊严之体现,无论上帝佛陀还是家庭政府都无权干涉和剥夺。  本文的主要
学位
科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起始于苏佩斯与阿当斯,奠基于史尼德,继承与发展于斯泰格缪勒、巴尔泽、缪利尼斯等人。依照结构主义,任何数理科学理论都不是语言学实体,而是超语言学的集合论实体;履行理论重构的适当工具不是元数学,而是数学。结构主义不仅描述了理论元素、理论网络与理论整体子等不同层级的理论单位,还描述了理论化、专门化与还原等理论的内在关系;不仅从共时的角度描述了理论状态,还从历时的角度描述了理论演化。 
学位
人,作为社会实践和哲学思维的主体,是哲学研究的起点与终极关怀点。在当今新时代,为了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人重新进行哲学地探讨。  在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中,核心是人性理论。人性论与天道论、人道论等其他哲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性论研究成果也能扩展、应用于其他哲学领域。如此,能使学者们更加全面地对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进行重新审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位哲学。清代思想
学位
朱熹曾以“敬”字概括圣贤之学,证诸先秦典籍,大抵不失其正。即以影响孔子甚深的《诗经》与《尚书》而论,“敬”字在《尚书》中凡66见,与“敬”同义的“钦哉”亦出现14次,《诗经》中的“敬”字亦有22次之多。大体言之,诸“德”源自“敬”,复因“敬”而成就诸“德”。中国人文精神的背后,内在动力即为“敬”。表现于外,为“敬谨从事”,对内而言,则是“深切自省”。  “敬”的最早源头,就《诗经》与《尚书》所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