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寒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及应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寒区内冰川、积雪、永久性和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水循环要素复杂,要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流域内能量及水循环过程。加之高原寒区气候条件特殊,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且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受高程影响大。下垫面环境也不同其他地区,不仅冰川广布,而且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下垫面结构,这些都使得高原寒区的水文循环及能量过程有异于其它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寒区冻土退化、冰川积雪消融加速,区域内的水循环过程及能量过程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但迄今为止,高原寒区特殊环境下的水循环过程研究程度还远落后于其他区域。因此开展高原寒区特殊环境下的水文模型研究,并探讨其在气候变化下的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对全面了解该区域的水循环过程具有一定科学与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和水电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高原寒区的下垫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地貌特征,借助相应的现场实验,构建了适用于高原寒区特殊环境下的、具有完备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流域内径流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支撑该区域内的水文循环研究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高原寒区特殊下垫面条件下的水循环过程,开展了系统的现场实验,明晰了典型下垫面条件下的水热迁移过程及水文响应过程。测定了典型下垫面的基础物理参数及水热动力学参数,并围绕下垫面剖面的水热迁移过程以及水体相态转化过程动态监测了土壤的水、热、势能变化及流域气象及径流过程。通过对水热通量进行均衡分析,明晰了高原寒区典型下垫面条件下冻融过程中的水热迁移规律以及水文响应关系,并为揭示冻融过程中能量和水分耦合作用机理及高原寒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验证提供了数据基础。2、基于青藏高原土壤层较薄,且层下分布较厚砂砾石层的下垫面特点,建立了适用于高原寒区的“积雪-土壤-砂砾石”多层水热耦合模拟方法及“土壤-砂砾石”二元结构暴雨入渗模型。新模型将单一的土壤结构划分为土壤层和砂砾石层两类,并于土壤层上增加积雪层。在冻融期考虑,考虑积雪对热量传输的阻隔作用,基于土壤-砾石结构特性,分活动性、非活动性区域对水热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在非冻融期,考虑上层土壤的减渗及下层砂砾石中大孔隙快速通道影响,基于多层Green-Ampt模型,建立了“土壤-砂砾石”二元结构暴雨入渗模型。模拟结构的改进纠正了原始模型对表土以下土层含水量的高估,降低了表层土壤模拟的温度波动与土壤冻融速度,整体提升了模型对该地区土壤冻融过程的刻画精度(含水率RE由33.74%降至-12.11%,温度RE由-3.60%降至0.08%)。3、针对高原寒区特殊辐射能量特征,从大气模型出发,改进了高原寒区辐射能量计算方法,探讨了高原寒区辐射能量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基于大气模型随海拔的非线性变化,通过高程量化高原地势及气候条件对辐射能量的影响,改进了该地区的能量计算方法。经由大气模型修正的总辐射及净辐射计算方法分别修正了FAO模型中对两辐射通量的过低及过高估计,模拟各辐射通量RE皆<10%。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适用于高原寒区气候特征的蒸散发模拟方法,及“积雪-冰川”耦合模拟方法模拟RE皆<5%。从能量及水文过程上完善了高原寒区的水循环模拟过程。4、以WEP-COR模型为基础,耦合“积雪-土壤-砂砾石”模块与能量水文响应机制,构建了适用于高原寒区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形成了反映该区域特点的WEP-QTP模型。尼洋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新构建的模型通过在冻融期与非冻融期改进流域内的水热传导过程,延长了河流地下水补给时间,提升了地下水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所模拟的日流量过程与实际流量过程基本一致(Nash>0.75,|RE|<10%)。5、基于所构建的WEP-QTP模型,对尼洋河流域气象及流域径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基于模型的多因素归因分析法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径流演变的驱动机制。1961年-2018年尼洋河流域气温、降水、径流量均呈显著增加,三者变化周期为27年左右。年均流量于198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均流量增加26.78%。降水增加是尼洋河流域径流量增大的最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同时增大了产流占比较大的降雨直接产流与融雪产流,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径流量增大。
其他文献
背景近年来,由非白色念珠菌引发的血流感染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其中,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已成为念珠菌血症第二常见病原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粘附能力及生物膜形成等因素有关。血液是近平滑念珠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且由近平滑念珠菌导致的念珠菌血症中,多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中国医院侵
学位
目的:结肠癌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负担。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结肠癌发生、转移、复发及化疗药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人DOC-2/DAB2相互作用蛋白(DAB2IP)是我们前期识别的一个与肿瘤干细胞表型密切相关的分子,其下游信号网络有待进一步阐明。已有文献报道核心转录因子c-Myc对于维持肿瘤干细胞的干性及自我更新等特征至关重要,但其上游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采用三维软纤
学位
重金属离子因其毒理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以及不可降解性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当前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中,吸附法具有高效、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特点。以天然高分子及其他有机无机组分为原材料制备的复合凝胶吸附剂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功能型复合吸附剂。其中,海藻酸钠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强、生物可降解、可再生等天特点,内含丰富的羟基和羧基官能团使其对重金属离子有较高的吸附亲和力。但海藻酸钠交联形成的凝
学位
第一部分不同全麻方式对口腔癌皮瓣重建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全麻方式对口腔癌皮瓣重建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口腔癌皮瓣重建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组(PD组)。S组以七氟烷为主实施麻醉;P组以丙泊酚为主实施麻醉;PD组以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为主实施麻醉,三组其他麻醉用药均相同。采集基础水平(T1)、手术开始后1小时(T2
学位
超快电子显微镜(UEM)结合了超快激光系统的超快时间分辨率和电子显微镜的纳米空间分辨率,能够可视化材料受超快激光脉冲激发后的超快动力学演化过程,用于研究材料的电荷输运、复合、电子-声子耦合过程,对于理解材料表面和内部能量转移转化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超快透射电子显微镜(UTEM)设备观测纳米金刚石受飞秒激光脉冲激发后的晶格变化过程,用以研究纳米金刚石内部电子-声子耦合机制、晶格热膨胀过
学位
第一部分:急性胰腺炎胰岛β细胞损伤及人胰腺Krt5+细胞的激活与分化【目的】观察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内、外分泌结构病理改变,及胰腺Krt5+细胞在ANP胰腺中的激活与分化情况。【方法】使用ANP人胰腺标本(N=6)与相对正常人胰腺标本(CON,N=6),H&E染色及电镜观察胰腺病理损伤及β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标记腺泡细胞及胰岛β细胞;TUNEL染色及Cleaved caspa
学位
第一部分替拉扎明在低氧环境下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目的:探索替拉扎明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下对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方法:使用三气培养箱模拟体内低氧环境,通过MTT、Transwell细胞迁移、细胞划痕实验探索替拉扎明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并与之在常氧下进行对比。结果:在低氧环境下替拉扎明作用后的143B、MNNG/HOS、U2OS三种细胞系在24 h的时间点均出现了明显的细胞活力下降,并且成剂量依赖性。
学位
目的:探讨Sig-1R(Sigma-1 receptor)对胰岛β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并在脂毒性条件下探讨Sig-1R对胰岛β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小鼠胰岛β细胞系MIN6细胞中,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建立稳定敲减及过表达Sig-1R的细胞株。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ig-1R对MIN6细胞增殖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基因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Sig-1R敲减MIN6细胞与空载对照组细胞之
学位
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中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且发病率尚未见下降趋势。据我国关于胃癌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约30-4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病期已较晚,5年生存率不足10%。尽管随着治疗方案的优化和新的靶向药、免疫治疗的出现,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仍不
学位
贵金属纳米线具有优异的机械、电学和光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柔性透明导电器件、传感器和光热治疗等领域。由于贵金属纳米线的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散射性能好,如何将激光能量选择性地沉积到贵金属纳米线的连接部位,在不损伤贵金属纳米线的非连接部位,不改变贵金属纳米线位置的基础上,实现贵金属纳米线的原位、低损伤连接,是贵金属纳米结构功能化、器件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实现贵金属纳米线的原位、低损伤连接为目的,通过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