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型ATP酶CtpG介导牛分枝杆菌BCG抗Zn2+毒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12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n2+几乎是所有病原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Zn2+会对细菌产生毒性,因此被宿主免疫细胞作为抑制胞内病原菌生长的策略。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代表了两种最成功的胞内病原菌,具有极强的抗逆生长能力(包括抗Zn2+毒性)。但是,目前关于这些分枝杆菌响应和抵抗Zn2+毒性的分子机制以及信号通路还十分不清楚。本研究鉴于牛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的高度相似性以及Zn2+毒性在分枝杆菌中的普遍性,以牛分枝杆菌BCG(简称BCG菌株)为研究对象,系统鉴定了一个P1B型ATP酶Ctp G在细菌抗Zn2+毒性和抗宿主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验结果:(1)ctpG的表达显著提高BCG菌株抗Zn2+毒性的能力。通过检测ctpG不同表达水平的重组BCG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发现在Zn2+处理条件下敲除ctpG明显减弱了BCG菌株抗Zn2+毒性的能力,而回补野生型基因ctpG则能够恢复敲除菌株对Zn2+毒性的抗性。进一步,分析比较这些重组菌株对Zn2+毒性的耐受能力差异,证实ctpG的表达确实能够显著增强BCG菌株对Zn2+毒性的抗性。这些结果表明,ctpG的表达增强BCG菌株对Zn2+毒性的抗性。(2)Ctp G通过APC序列与Zn2+结合,水解ATP促进Zn2+外排,最终导致BCG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的存活能力增强。系统发育树以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Ctp G与Zn2+转运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较高,具有多个保守的结构域,但Zn2+结合位点稍有不同。其中,Ctp G含有一个独特的结合Zn2+的APC位点。通过氨基酸定点突变结合酶促动力学实验证实:野生型蛋白Ctp G与其突变体蛋白Ctp G(Mut)和Ctp G(?APC)在正常条件下的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在Zn2+存在条件下,Zn2+促进野生型蛋白Ctp G的ATP水解活性,但不影响两个突变体蛋白的ATP水解活性,而且其它金属离子不影响这些蛋白的ATP酶活性。进一步,Ctp G能够促进BCG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胞内过量Zn2+的外排,而且外排Zn2+的效果明显好于Zn2+外排蛋白Ctp C;然而,在相同条件下,突变体蛋白Ctp G(Mut)和Ctp G(?APC)则失去了外排Zn2+的能力。随后,通过分析比较这些重组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的存活差异,发现ctpG敲除菌株和两个突变体基因的互补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的存活能力明显降低。综合上述实验结果,Ctp G是一个新颖的Zn2+外排蛋白,通过APC序列结合Zn2+促进蛋白的ATP水解活性,将Zn2+排出胞外,增强BCG菌株抗Zn2+毒性的能力。(3)Zn2+诱导ctpG的表达且该过程依赖于转录因子Cmt R。通过分析BCG菌株在Zn2+毒性条件下胞内ctpG的表达情况,发现ctpG的表达量随着Zn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且,Zn2+诱导ctpG表达的倍数(约50倍)明显高于Zn2+外排蛋白基因ctp C的表达倍数(约10倍)。然而,在相同条件下,其它金属离子(除Cd2+外)则不影响BCG菌株胞内ctpG的表达。随后,RT-q PCR实验证实Zn2+能够解除转录因子Cmt R对ctpG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分析Zn2+诱导ctpG表达对Cmt R的依赖性,发现野生型BCG菌株胞内ctpG的表达水平显著受到Zn2+的诱导,而cmt R敲除型菌株在相同条件下胞内ctpG的表达水平则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表明,Zn2+诱导BCG胞内ctpG的表达且该过程依赖于转录因子Cmt R。(4)Ctp G有利于BCG菌株抑制巨噬细胞THP-1胞内Zn2+毒性,增强细菌的胞内存活能力。通过分析比较野生型和ctpG敲除型BCG菌株感染的THP-1胞内游离Zn2+含量以及细菌与Zn2+的共定位,发现ctpG敲除菌株感染的巨噬细胞内游离Zn2+含量显著增加,而且细菌与Zn2+的共定位更明显。进一步,RT-q PCR实验证实:敲除ctpG和互补突变体基因ctpG(Mut)和ctpG(?APC)的BCG菌株在感染的过程中刺激了巨噬细胞内Zn2+毒性相关蛋白基因mtf1,mt1和mt2的表达。最后,通过分析比较ctpG重组BCG菌株在THP-1胞内的存活能力,发现ctpG敲除菌株和两个互补突变体菌株的存活能力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而ctpG超表达菌株的存活能力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因此,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tp G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内Zn2+毒性并增强细菌的胞内存活能力。(5)ctpG的表达导致BCG菌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毒力增强。利用小鼠模型分析比较ctpG重组菌株的存活能力,发现敲除ctpG显著降低了BCG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而超表达ctpG则明显增强了BCG菌株的存活能力。进一步,病理切片和RT-q PCR实验结果证实,ctpG超表达菌株的高存活能力导致小鼠肺部更多炎症细胞浸润和脾脏炎症因子的产生,而敲除菌株则与之相反。综合上述实验结果,Ctp G有助于增强BCG菌株的毒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牛分枝杆菌P1B型ATP酶Ctp G是一个新的Zn2+外排蛋白,能够显著增强细菌抗Zn2+毒性的能力,并系统阐明了其应答和抵抗Zn2+毒性的分子机制以及信号通路(Zn2+-Cmt R-Ctp G),同时也明确了Ctp G增强细菌在巨噬细胞和小鼠体内存活的潜在机制。这些工作拓展了我们对分枝杆菌适应环境压力和抗Zn2+毒性机制的认识,并有望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
其他文献
土壤固相组分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矿物是土壤的主要固相组成成分,其与污染物的微观互作,如吸附构型、位点、作用力和基团贡献等对理解有机污染物的界面分子机制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有机污染物-矿物微界面相互作用研究中,由于在实验研究中有时存在如杂质干扰、仪器检测限和分辨能力不足等局限性,仅靠实验仪器分析很难在分子水平上对吸附构型、位点、作用力和反应性基团的贡献
学位
柑橘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因果实清甜可口、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黄龙病(Huanglongbing)是世界柑橘种植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柑橘木虱(半翅目:木虱科)是传播黄龙病的主要昆虫媒介,主要通过嗅觉和视觉对寄主柑橘进行识别和定位,随后使用口器刺探进韧皮部吸食汁液。因感病柑橘叶片常表现出“斑驳黄化、黄梢”症状,与锌、锰、硼缺素症状相似,补充矿质元素曾被广泛用于感病树体的管理。
学位
病毒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高效病毒抑制剂的研究对于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功能化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效的抗病毒活性,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在合成硫化锌纳米粒子、硫化亚铁纳米粒子、碳点及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的基础上,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为模式病毒,系统研究了几种功能化纳米材料对PRRSV直接灭
学位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并直接影响植物营养状况。当植物遇到干旱、极端温度、重金属、盐分、疾病污染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AMF会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大约80%的陆生植物的根和真菌菌丝均有共生关系。真菌菌丝通过消耗寄主植物根部的碳营养来获取养分,以增加土壤表面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锌(Zn)与AMF共同作用具有双重作用的潜力。AMF可促进植物在较低
学位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第二大油料作物。油菜生长阶段对氮素需求量高,且对硼缺乏极度敏感。氮肥大量投入田间生产,以支持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然而,油菜低氮素利用效率造成的氮素损失,不仅增加了农民种植成本,还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土壤缺硼导致油菜“花而不实”的症状的发现,促使硼肥成为油菜生产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肥料。并且,硼适宜供应浓度范围较窄,硼缺乏和过量都会影响油菜的生长。因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优化硼氮施肥
学位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大部分磷是以有机磷或固定态无机磷形式存在,而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无机磷含量远远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植物进化了多种生理及生化机制适应缺磷环境。缺磷会诱导植物合成酸性磷酸酶并分泌到环境或细胞壁中,降解有机磷释放出无机磷供植物吸收利用。本研究首先利用蛋白组分析,从水稻悬浮细胞中筛选缺磷诱导的分泌型紫色酸性磷酸酶,发现OsPAP10a和
学位
土壤中含有大量矿物,这些矿物在生长或者聚合过程中,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包埋进入矿物内部,从而固定这些有机组分,延缓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同时限制有机污染物对植物根细胞以及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包埋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共同调控,包括土壤有机质或有机污染物的性质、矿物的种类以及土壤溶液的条件。前人对以上过程观察主要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宏观尺度仅了解一些表象,而无法了解反应的实质。本论文借助时间分辨的原位原
学位
蓝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通过藻胆体捕获光能并传递给光系统I和II。组成藻胆体的藻胆蛋白结合线性四吡咯色素,从而具有吸收红光或远红光的能力,并能够发射出强烈的荧光。因此,藻胆蛋白是进化近红外荧光蛋白的理想材料。核膜连接蛋白(Apc E)作为藻胆体的终端能量发射器,起到了连接藻胆体和类囊体膜的作用。由于Apc E的水溶性很差,通过缺失Apc E的loop环得到的缺失突变体Apc E(3
学位
世界上至少有10亿人正在饱受神经精神疾病的烦扰。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经确定了数百个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突变基因座。这些常见的风险变异为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但解释具体因果变异仍具有挑战性。一个主要的挑战是,95%以上的风险变异定位于非编码区,且此前的研究缺乏对特定细胞类型、发育阶段或活性状态与遗传变异关联性的探讨
学位
硅(Si)作为一种有益元素,对植株生长及其抵抗多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的作用。水稻(Oryza sativa)是典型硅累积型禾本科(Poaceae)作物,其吸收的硅大部分会在特化的硅化细胞内或细胞壁表面沉积形成二氧化硅,另有微量硅可与水稻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结合形成有机硅。目前水稻硅营养的研究内容广泛,但细胞壁中微量有机硅的形成方式及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选取缺硅和加硅培养的水稻悬浮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