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血栓抽吸(TA)对不同D--二聚体水平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为心血管内科介入医师在急诊PCI中选择何类STEMI患者进行血栓抽吸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08例,依据行PCI前是否行人工血栓抽吸操作将STEMI患者分为单纯PCI组和行PCI前先行人工血栓抽吸操作组(TA+PCI),TA+PCI组和单纯PCI组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为正常D-二聚体组(<0.5mg/L)与高D-二聚体(≥0.5mg/L)四个亚组,分别为第一组,正常D-二聚体+TA+PCI组,78例;第二组,高D-二聚体+TA+PCI组,441例;第三组,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84例;第四组,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435例。比较四组患者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率)和次要终点(每年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以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为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STEMI患者的年龄较年轻,有吸烟史的比例更高,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较低。同时,在TA+PCI组中的STEMI患者具有较高的肌钙蛋白Ⅰ和CK-MB,较低的肌酐和左室射血分数。TA+PCI组患者更常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TA+PCI组的患者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小,但植入支架的比例较高,且罪犯血管位于左前降支近端现象更为常见,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STEMI患者的性别、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BNP、LDL-C、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ACEI或ARB、醛固酮拮抗剂、其它利尿剂这些药物的使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使用无统计学差异。
3.经匹配后正常D-二聚体+TA+PCI组、高D-二聚体+TA+PCI组、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和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四个亚组之间除IABP外,四组之间基线资料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相比,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IABP使用率明显升高(11.3%vs3.6%,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vs14.6%,每年4.57%vs5.83%,HR,0.778;95%CI,0.554-1.094;P=0.154);在次要终点方面,两组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发生脑卒中风险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5.与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相比,高D-二聚体+TA+PCI组的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12.02%vs16.55%,P=0.045)。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16.55%vs4.76%,P=0.003)。在四个亚组中,次要终点(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脑卒中)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1.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STEMI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死亡率显著增加。
2.STEMI患者在急诊PCI治疗中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是安全的,但并不能降低死亡率。
3.对高D-二聚体水平的STEMI患者在急诊PCI前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08例,依据行PCI前是否行人工血栓抽吸操作将STEMI患者分为单纯PCI组和行PCI前先行人工血栓抽吸操作组(TA+PCI),TA+PCI组和单纯PCI组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为正常D-二聚体组(<0.5mg/L)与高D-二聚体(≥0.5mg/L)四个亚组,分别为第一组,正常D-二聚体+TA+PCI组,78例;第二组,高D-二聚体+TA+PCI组,441例;第三组,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84例;第四组,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435例。比较四组患者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率)和次要终点(每年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以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为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STEMI患者的年龄较年轻,有吸烟史的比例更高,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较低。同时,在TA+PCI组中的STEMI患者具有较高的肌钙蛋白Ⅰ和CK-MB,较低的肌酐和左室射血分数。TA+PCI组患者更常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TA+PCI组的患者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小,但植入支架的比例较高,且罪犯血管位于左前降支近端现象更为常见,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STEMI患者的性别、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BNP、LDL-C、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ACEI或ARB、醛固酮拮抗剂、其它利尿剂这些药物的使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使用无统计学差异。
3.经匹配后正常D-二聚体+TA+PCI组、高D-二聚体+TA+PCI组、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和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四个亚组之间除IABP外,四组之间基线资料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相比,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IABP使用率明显升高(11.3%vs3.6%,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与单纯PCI组相比,TA+PCI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vs14.6%,每年4.57%vs5.83%,HR,0.778;95%CI,0.554-1.094;P=0.154);在次要终点方面,两组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发生脑卒中风险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5.与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相比,高D-二聚体+TA+PCI组的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12.02%vs16.55%,P=0.045)。高D-二聚体+单纯PCI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D-二聚体+单纯PCI组(16.55%vs4.76%,P=0.003)。在四个亚组中,次要终点(再发心衰,再次PCI,再住院率和脑卒中)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1.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STEMI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死亡率显著增加。
2.STEMI患者在急诊PCI治疗中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是安全的,但并不能降低死亡率。
3.对高D-二聚体水平的STEMI患者在急诊PCI前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