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阿克苏河流域阿克苏市、温宿县、柯坪县、阿瓦提县、乌什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2020年共三期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土地利用、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程度、类型转移情况与变化速度等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土地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取预警生态安全的指标,借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该流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一个构建;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阿克苏河流域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预警测度和安全的评价,并据此对预警变动的空间和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以体现该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和发展趋向。最后,根据研究区的实际,给出了相应的预警措施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用地规模和数量来看,未利用地占总面积比重最大,达60%左右,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最小,达0.55%左右;从变化速度与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阿克苏河流域近20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活跃水平逐渐平缓;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比较高,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从土地利用转移状况来看,2000-2010年,土地利用主要转移类型为草地和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化,2010-2020年,草地向耕地的转化,草地、水域、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总体来说,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由调整时期转变为发展时期,用地类型之间的转化逐渐趋于平缓,用地结构与布局逐渐得到优化。(2)研究期间,从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视角来讲,响应、状态与压力几个方面指标权重分别是0.4637、0.2147和0.3216,这意味着响应指标在整个预警指标体系当中占有最大比重,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关键因子。基于不同指标权重排序,可知影响土地生态安全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包括人均粮食产量、教育事业投资、化肥使用强度、污水处理投资以及水利等指标,它们对应权重都超过了0.05;年日照时数、农药使用强度、沙漠占总面积、人口密度、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这些指标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其权重值均小于0.03。(3)2000-2020年,阿克苏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好转趋势,期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293提升到0.6469,生态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转化为临界安全,最后在转化为较安全的状态,警度由重警转化为中警再转化为轻警;各区县警情综合指数均在持续提高。20年间,响应层各指标的持续提高对压力和状态层指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污水处理与水利、环境及公共管理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得到良好的成效,在减小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的同时努力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有利于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逐步稳定提高。(4)从阿克苏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时空变化特征来看,2000年,研究区西部生态安全状况最差,预警度最高,研究区中部生态安全状况最好,预警度最低。研究区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为不安全的状态,预警级别为重警;而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由不安全转化为临界安全状态,预警度由重警向中警过度,研究区东北部生态安全状况最差,中部最高;2020年,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明显的改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也在持续提高,有临界安全转变为较安全状态,预警度由中警转变为轻警;研究区中上部即阿克苏市生态安全水平最低,预警度最高,研究区中部即阿瓦提县生态安全水平最高,预警度最低。(5)结合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与警情变化趋势,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土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及进行生态安全综合治理等方面,对阿克苏河流域解决当前仍然存在的土地生态安全与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预警对策与建议,以当地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于2016年11月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短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时间观念以及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影响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阐释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事业。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为切入点,借
学位
区域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人地关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在对近十年全国高考地理二卷区域地图及相关试题的数量、分值、类型、考察内容及变化趋势及高中区域地图的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了阿克苏地区部分中学地理区域地图教育、学习现状及其
学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形成概念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结构和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来谈论或思考陌生的、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它作为认知和语言之间的纽带,为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和外语教学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概念隐喻的实际运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水平考试(HS
学位
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是人们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需求的重要基础,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和产品,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密切相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关系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发生严重的退化。本文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5-2018年四期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学位
新疆地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是中国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门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疆高校立足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区域特点,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积极落实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探究提升汉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是适应新疆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发放问卷,借助S
学位
玛纳斯河流域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地之一,长期的膜下滴灌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了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滴灌期和非滴灌期中累积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而玛河流域不同灌区间土壤盐渍化水平和滴灌年限均不相同,致使玛河流域土壤水分-盐分-养分运移机理更为复杂。本文在2019年依据滴灌年限和土壤盐渍化水平的不同选择安集海、莫索湾和下野地灌区作为样地,在滴灌期(苗期和花铃期)和非滴灌期(播前和吐絮期)进行定点监测;在
学位
全球变暖引起降水和蒸发变化,正强烈改变着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蒸散发(ET)过程,是伴随能量交换的水循环过程,明确区域蒸散发变化,对区域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地表蒸散发是维持地表水分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球系统耗水的主要方式,对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而言,明确区域地表蒸散发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对于多种地表覆被类型、地势
学位
位于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苹果种植的主产区,也是中国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水资源短缺、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是制约该区域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2016年定植的“红色之爱”(红肉苹果)为试验材料,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设定3种滴灌量:W1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80%,灌水历时6h)、W2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100%,灌水历
学位
为明确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年内径向生长动态,运用微树芯的研究方法,选取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两个离河距离不同的监测样点进行研究。在2020年4-10月每周用微生长锥对胡杨采样,经过样品处理等步骤,获得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宽度和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s)拟合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和生长速率,明确胡杨形成层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探讨不同离河距离胡
学位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建群树种,由于其生长受土壤、盐分等条件制约,致使胡杨更新繁殖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胡杨幼苗更新手段单一和植被恢复困难致使整个种群处于不断退化趋势。基于此,本试验以2年生不同繁殖方式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碱蓬(Suaeda glauca(Bunge)Bunge)与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两种邻体植物作为伴生植物对不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