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对查尔斯·赖特《中国痕迹》的影响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leet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荣获桂冠诗人之称的美国诗人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1935—),其诗歌创作可谓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出版于1977年的诗集《中国痕迹》(China Trace)便是这种影响下的产物,是诗人创作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不仅在诗题和内容上表现出浓厚的中国色彩,其精神内核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诗学的影响。《中国痕迹》是赖特诗歌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是诗人在领悟和吸收中国诗学的精髓后,立足所处的文化背景,结合和运用自身的创作特色和技法所成,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三章正文、结语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第一章介绍并论证赖特的诗集《中国痕迹》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借鉴。其一,诗集仿照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主要包括咏物诗、悼亡诗、赠答诗等;其二,诗歌所运用的意象追求神似,且独具中国色彩,在意象的凝炼上吸收了中国诗歌艺术精髓;其三,诗集通过情随景生、移情入景、物我情随的方式,达到了对中国诗歌意境的拟造。正文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痕迹》探寻中国诗学境界的方向和路径。首先,诗集使用的单数主语中蕴含着非个人化空间,复数主语中则容纳了“天人合一”的尺度,遵照了以“情志为本”为诗歌立足点的创作路径。在此基础上,赖特在诗集中进一步对“得意忘言”的境界进行了探索,并最终试图寻觅“境生象外”的中国诗学最高境界。正文第三章探究了中国诗学精神对《中国痕迹》的影响,由此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审视赖特创作诗集《中国痕迹》带来的价值与意义。解读诗集可以见出,赖特主要化用了中国诗学的生命本位、生态关怀和空无超脱的精神。结语旨在得出研究结论,总结《中国痕迹》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探究中国诗学在被诗集的运用和诠释中获得的意义,反思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今后该研究方向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紧密伴随着城河关系的转变,上海作为一个水系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河流早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风貌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上海城市中心鲜明的水陆相生板块老城厢为例,其典型的江南乡镇风光正逐渐消失,水网大面积退化,河道的数量与使用率也大幅降低,在持续的填浜筑路工程下,老城厢地区从传统的水乡自然图景逐渐转向了现代化交通路网,城河文化面临缺失。与此同时,为破解城市发展不平
学位
教师复原力是教师有效利用各种支持性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维持自身专业承诺、教学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成就感,以应对学校日常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教师复原力是动态变化且可习得、可提升的能力,存在于教师与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复杂互动之中。教师复原力不仅仅是一种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是镶嵌在每位教师日常生活之中,是教师为维持个体内心世界和专业世界平衡、实现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能
学位
五育融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与趋势,旨在通过各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塑造一个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单元,能够充分地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的改进工作对于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聚焦五育融合审视初中
学位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情境为中心、以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活动形式,其基本特征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可见,该教学模式着重突出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强调体验学习。基于此,本文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面向体验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质是什么?(2)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对学生数学体验学习有何作用?(3)如何设计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学位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条件更好、外部政策环境配套更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系统要素中,高等教育引领作用明显、带动作用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对二者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推陈出新的情况下,学校开始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拥有开设
学位
2019年福建开启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新高考政策。此次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学生还是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如果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及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三所二级达标高中校选考生物学的高二年学生及晋江市全体高中生物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多元智力理论、“因材施教”教育理论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文
学位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但目前实际课堂仍以问题解决为主,问题提出相对较少,学生对如何提出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在问题提出教学研究、问题提出现状调查、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方法、问题提出的教材比较、问题提出的培养策略、问题提出的认知研究等方面,其中问题提出认知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对问题提出进行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
学位
在如今人工智能的时代,编程是一项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技能。Scratch作为图形化编程工具的代表,要将Scratch的教学渗透到教育的基础课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任务为导向来驱动教学的模式,正是教育所提倡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围绕真实的任务情境进行设计,实施并解决各类问题,创造出更多丰富、个性化的作品正是Scratch教学中的关键。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通
学位
高考作为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对中学教育有立德树人、导向教学的功能,对高等教育有选拔人才的功能。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难度如何?一直备受老师、考生和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目前关于高考试题“难在哪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高考试题综合难度展开研究,不仅可以提前预测试题的难度,还可以明确试题到底难在哪里,重点考查学生什么能力,为优化和完善试题的难度结构、考试命题、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提供帮助。本
学位
王芑孙的《读赋卮言》是乾嘉时期颇具识见的赋论专文,其不囿于前人琐碎的摘句批评,而堪进于辞赋“体性”的思考,并专题叙述赋源、赋体、赋法,具有极强的理论系统性,彰显出学者的意识。首先在考论赋史源流上,王芑孙提出“荀屈并祖”的观点,突出了荀赋在《诗》体向散体大赋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其虽承认赋自《诗》出,但已不再拘守于《诗》学本位的立场,提出“别子为祖”说,将荀子和屈原并称为赋之“近祖”,视《诗》为“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