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独特韵味和价值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初中生各方面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古诗词所蕴含的核心素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充分发挥古诗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试图通过全面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选情况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对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以期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几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语文核心素养”和“古诗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第一章:从“课内”“课外”和“作者”“体裁”“题材”等层面,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和选文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教材中的古诗词不仅在编排上“合编”与“螺旋上升”相结合,选文上极具多样性和典型性,而且始终贯穿着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第二章: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对“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师生对“部编本”教材的利用度不高,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意识不足;学生思维训练的参与度较低,缺少积累拓展的习惯。第三章:针对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在四个策略中,注重把握语言的基础地位,从“诵读”“研读”“积累”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构建语言系统、掌握并运用语言规律;从“培养习惯”和“探索内容”两方面发展学生的想象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增强思维训练;从“创设情境”“品味内容”“拓展”三方面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从“激发兴趣”“积累文化”“拓宽视野”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第四章: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所提出的教学策略,以《次北固山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一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范例。
其他文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来的一个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者并立的全新的教学内容。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逐渐由陌生走向了解,由无措走向探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较之小学有明显增加。初中六本教材共计安排了15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其中又以跨学科取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比最高,居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三大取向之首。可见,国家对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建构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中自读连接教读和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主要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存在诸多误区,仍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发挥自读课文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利于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发展。本文尝试将生本教育理念与自读课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新增设的教学内容,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明显特征,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学习内容上都体现出极大的创新性,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对于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如何讲,学生无论在课下怎么做,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上文言文年代久远,其中包含的文言知识与文化内涵过于丰富,初中学生需要花更多时间将其消化。教师应该将目光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管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学校纷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推动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岭南兼具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优秀的诗词文化更是世代相传,将岭南本土丰富的诗词文化资源纳入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正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同时通过岭南诗词唤起学生传承家乡文化的热情,也有利
当代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学习者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中国,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写作、听力等途径学习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以致于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落后于其它英语能力。长期以来,因为所学的大量词汇、语法不能有效应用到实际的口头表达中,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愿望。研究表明,交际意愿是预测交际行为最直接的因素。因此,近二十多年,国内外的研究者致力于
据观察,没有收纳习惯的学生往往缺乏条理性,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麻烦,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以研究小学生无收纳习惯的原因为基础,重点研讨培养小学生收纳能力的有效策略,从班级岗位的劳动实践、树立典型收纳榜样、用好劳动教材、以校促家家校合作等四方面,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收纳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收纳能力,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期刊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发布引领提示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要求作出回应,对各学段书法教育的实施提出详细的要求和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得美育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以及其他文件指示等推进美育教育在学校的教学的地位,揭示美育建设的重要性。大篆是中国书法之祖,是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华美之巅,
本文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研究彝文教育,在呈现彝文教育历史变迁的基础上重点对传统彝文教育适应标准化教学之过程进行民族志描述,揭示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张力所在,并进一步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行再思考。传统彝文教育主要依托于毕摩文化传承,是毕摩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呈现出整体性、实践性、生活化等特点。但是,传统毕摩文化传承的局限性削弱了彝文教育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令传统彝文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举步维艰。彝文学
随着2016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美术课标组紧随着制定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美术核心素养。这五个方面内容之间是互相交集的,旨在培养学生用美术和跨学科的方式来解决美术及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美术课标乃至小学美术课标势必跟随这种改革的趋势做出大的调整。本研究以廉江市第一中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