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一直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这是心理学家已研究成功的经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以抽象思维,而学生心理发展有如下特点:感知的笼统,无精确性;感知的目的性、有意性、持久性差;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都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
二、课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所以,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记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四、课末,设下悬念,激发学生自觉去探索生活与数学
课末设、留练习,是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学以致用,用以入情,为此,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讲究适时性,适量性的同时,还要讲究“妙”设,“妙”留。要妙得融悬念、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要坚持以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文道统一的指导原则,进行编设和留练。要尽量避免机械的、无效的、单一的重复性练习,要让学生从悬念的练习中获得知识,学到方法,以勾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悟出科学之道。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徐喜荣.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2]刘金海.展示数学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J],甘肃教育,2009年07期.
[3]平先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年05期.
[4]韩改英.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4期.
[5]郝燕.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年0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这是心理学家已研究成功的经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以抽象思维,而学生心理发展有如下特点:感知的笼统,无精确性;感知的目的性、有意性、持久性差;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都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
二、课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所以,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记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四、课末,设下悬念,激发学生自觉去探索生活与数学
课末设、留练习,是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学以致用,用以入情,为此,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讲究适时性,适量性的同时,还要讲究“妙”设,“妙”留。要妙得融悬念、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要坚持以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文道统一的指导原则,进行编设和留练。要尽量避免机械的、无效的、单一的重复性练习,要让学生从悬念的练习中获得知识,学到方法,以勾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悟出科学之道。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徐喜荣.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2]刘金海.展示数学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J],甘肃教育,2009年07期.
[3]平先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年05期.
[4]韩改英.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4期.
[5]郝燕.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