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特点及防治对策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未成年时期作为过度时期,使得幼稚的心理向往成熟的认知带有很大的表面性、片面性,对各种事物都更倾向于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情感的脆弱,道德概念的模糊,法律意识的淡薄,生存条件的限制,这些都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特点对预防展开讨论。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诱因防治对策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很多亦很复杂,有自身原因,更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意志性格也处于形成过程中,他们的认识、感情、意志特征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未定性,不成熟,有可塑性。任何一方面的不利影响都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每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堕落的总根源都能从他们的尚未定性的人生观、思想道德层面找到答案。
  一部分未成年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思想侵蚀导致思想意识不健康,形成了享乐主义。使他们狂热的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
  
   拜金主义意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侵蚀也是相当深的,当他们对金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道德底线也会一降再降,盗窃、抢劫等行为便由此产生。
   例如,视打架为勇敢,崇尚以暴制暴,将不良习惯当做时髦,将称王称霸,恃强凌弱看做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外表的奢华,讲"名牌",将对抗社会,以身试法的人当作"好汉"等等。未成年人思想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侵蚀,因此有些学者将未成年人期称为犯罪的"危险期"。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成长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就我国现阶段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高的家庭类型主要有、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留守型家庭这五种。
  1、失和型家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婚变家庭日益增多。有些父母虽然勉强生活在一起,但却长期吵闹、冷战,仇恨、敌视对方;有些父母离异后,缺乏责任感,视孩子为累赘,不尽抚养教育之责。在此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们,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与父母的关爱,正常的情感受到压抑,家庭概念被扭曲,因而容易自卑自责、冷漠绝望,道德观念模糊、心理生理失衡!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2、溺爱型家庭。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给予满足;对未成年人的缺点与错误不但不批评教育,还要倍加袒护!这样就过早地在未成年人心灵里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以至于发展成惟我独尊、自私蛮横的个性,稍不顺便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打骂型家庭。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错误的认为"棒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时,便对孩子粗暴打骂!殊不知,由疼爱到打骂,无形中会使孩子将父母对他(她)的爱转变成他(她)对父母的恨,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轻者造成孩子的离家出走,可能在没有生活来源的时候铤而走险地进行非法活动如抢劫、盗窃;重者会导致孩子弑亲的悲剧。
  4、放任型家庭。有些父母疲于职场、忙于应酬,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监护职责,忽视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感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分强调学校、社会的责任。在此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不明、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对父母的亲情与信任,容易我行我素、狂妄不羁!容易结识社会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在他人的教唆下非法拘禁他人、误入歧途,令人惋惜!
  5、留守型家庭。有些家长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看管,由于爷爷、奶奶年迈体弱加之对孩子的不当宠爱,而孩子又脱离了父母的教育与监管,很难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逐步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学校社会因素
  1、学校原因。学校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负有重大的责任。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工作的优劣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利用大块时间和精力去普及提倡素质教育。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疏于对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游荡社会,沦为罪犯。这样做使未成年人较早步入社会,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程度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往往形同虚设。很少有学校制定专门计划来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对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淡薄,情感冲动,加之"义气"用事,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未成年人犯罪,把未成年人 "拖下水";有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造成未成年人缺乏社会安全感,他们渴望找到保护伞,这恰好被社会上一些居心不良的坏人所利用。
  2、社会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绝不是偶然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影响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受不良影视及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道德意识不巩固,导致不断滑坡,从而引发犯罪。如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一些经营者为了赚钱,仍然以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入内。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经常苦于囊中羞涩,为了继续玩游戏,也为了实现自己在网络游戏中的"英雄梦想",他们时常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行为。另外,目前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只能保证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教育,初中以后升不上高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孩子书读不了,也工作不了,在这个教育"空白"的成长阶段,未成年人浪迹社会,容易学坏,造成犯罪,危害社会。
  三、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一)、随意性。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犯罪的动机多非深思熟虑而具有随意性,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模仿实施犯罪。
  (二)、情绪性。未成年人情绪易冲动,很容易因为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儿实施犯罪。
  (三)、共同性。不难理解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容易过度遵从而实施群体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四)、暴力性。随着生活的日益改善,未成年人的发育提早,生理水平一达到成年人标准,犯罪手段逐渐显现出成人化凶残化的发展趋势。
  (五)、戏谑性。未成年人好奇心很重他们会处于好奇去实施某些行为,单单为了好玩,而不一定是为了犯罪而犯罪。
  (六)、侵财性。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是实现某种愿望,铤而走险,实施抢劫或者盗窃犯罪。
  四、防治对策
  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体呈上升势头,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爱少年,人人有责",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携手共同面对未成年违法犯罪现象,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关爱、改造落到实处则最为关键。
  第一,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素质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教育职责,逐步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切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在家庭中的有效落实,筑起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和需求,系统地传授如何进行法制、道德、心理健康等科学的教子经验,提高未成年人的父母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品行来担负起对子女的监护教育职责。
  第二,学校教育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关键,是培养未成年学生成才的关键,也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关键。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内在涵养。学校亦应依法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切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与心理辅导,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及教师中的贯彻落实。同时拓宽教育思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规模,拓宽办学思路,国家和地方在宏观指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降低办学门槛,让各种性质的学校遍地开花,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最坏的学校也胜过最好的监狱;青少年有书可读,不致过早流入社会而增加犯罪机率,筑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二道防线。
  第三,政府各级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整顿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彻底清除文化垃圾,严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未成年生存的社会环境。
  第四、加强司法保护力度,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检察院要通过行使检察权,全方位地贯彻执行感化和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准则。改变单纯的传统刑罚执行方式,定期做好回访工作,切实做好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防止其重新犯罪。如我区检察院设立的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这一组织形式开展工作,效果很不错。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采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来做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齐参与的局面,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摘要: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欧美国家都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作出了比较完备的规定。在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都有所规定,但当前我国证券欺诈违法犯罪行为屡屡发生,不仅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结合有关案例及国外的立法经验,分析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理论和要求,籍对完善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
期刊
摘要:自诉讼法与实体法分离以来,程序公正与实体权利的保护问题便渐渐开始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这一问题反映在民事诉讼价值的范畴中,便成了其两大价值的博弈关系,究竟程序只是一个服务于实体权利的工具呢,还是它们其实相依相伴呢?本文在解读通说民事诉讼价值的基础上,浅要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的一致、冲突与协调。  关键字:程序价值;实体价值;一致;冲突;协调  近几年来,随着司法改
期刊
摘要:手机系统破解主要是指利用技术措施绕过手机本身自带的网络锁,使得用户可以自由安装其他软件,自由选择网络服务运营商。《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和改编权等著作权人相关权利不适用于规制该破解行为。同时破解网络锁是为了更好利用已经合法获取的软件程序,因而不构规避技术措施侵权。  关键词:手机系统破解   一、手机系统破解概述与DMCA修改  (一)手机破解概述  曾几何时,手机的作用仅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赔偿的制度现状及问题、申请财产保全错误如何进行事实认定、申请财产保全错误的赔偿范围和赔偿程序四方面问题作了相关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申请财产保全错误认定赔偿范围程序  一、申请财产保全错误赔偿的制度现状及问题  民事诉讼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权利人依民事诉讼所获权益得以实现的制度。在诉前、裁判生效前或执行前,义务人非法隐匿或处分其责任财产,责任财产因腐烂变质而减少
期刊
摘要: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新法相对于旧法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修改,本文主要从影响行政赔偿范围的影响因素和界定原则出发,对现行行政赔偿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同时对如何扩大赔偿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赔偿、行政赔偿范围  所谓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行政赔偿范
期刊
摘要:商标原本只是一个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的标记或符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商标突破了原来的标识功能,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尤其是驰名或著名商标,它的象征作用更强,也正是这点,使得商标也越来越多成为滑稽模仿的对象。  关键词:商标 滑稽模仿 合理使用    对商标的滑稽模仿在国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是举不胜举,在这类纠纷中,对商标进行
期刊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美国最新的司法判例和我国的司法判例进行解读和比对,分析我国法院对视频分享网站的注意义务要求,并借鉴美国的司法实践,以期指导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视频分享网站注意义务的更好把握。  关键字:视频分享视频网站注意义务商业模式YouTube  一、美国最新司法判例解读:Viacom v. YouTube⑴   案情简介:视频传媒公司Viacom及其四家附属公司主张其成千上万的享有版权的视频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繁荣发展,股权质押制度在经济主体的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规定的股权质押担保存在制度缺陷,在实践中难于把握,《物权法》虽然纠正了之前立法中的某些错误,完善了我国的股权质押设立制度,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通过对股权质押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股权质押设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质押;质权设立;登记  全球经济尤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对融资效率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衣念诉淘宝"案为例,对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 、诉讼  一、案情介绍及问题的提出①  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衣念)诉杜国发(以后简称杜)、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淘宝)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浦东新区法院一审认为杜应当知道其销售的商品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淘宝故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里,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仍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权利之争就是市场之争, 个别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为了争夺市场, 滥用其手中的知识产权, 给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造成了影响。所谓滥用知识产权, 是相对于正当行使知识产权而言的, 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