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湖南 益阳 413000)
采访地点:湖南美术出版社六楼曾老师办公室
采访内容:曾瑜老师就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和13年送審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案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唐云(以下简称唐):曾老师您好,首先我想问问您这次13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修订版较之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有什么比较大的调整吗?
曾瑜(以下简称曾):调整是有的。那我们拿一个课例来说吧!我们来看01版的八年级上册的《与米罗游戏》,这一课主要的设计思路是我们通过跟优秀的作品,比如米罗大师优秀的作品游戏来了解抽象的形象,抽象的绘画,把这个当成一个切入点来让学生了解抽象画是怎样去构成表现的,然后我们有一系列的游戏,来让学生由平面转化为立体来感受;其实这个感受都是感受抽象画的图形、符号还有绘画作品。
那么,后来经过十多年教材的使用,一线的老师和试验区的专员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课程对八年级的小朋友相对而言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比较活泼,很多玩的;再加上抽象这个东西在做的过程中总会给人家一种初体验,所以它更适合于往低年级的年龄段去调整;这样的话,我们就把这个课调整到小学阶段去了。
总结感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6、7——12、13岁童年期的的小孩主要的任务时“学会学习”,美术课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思维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对社会的“素材”有一个感知,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课程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来看世界,能够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建立一个图式,为以后的想象和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表象”素材。
唐:这个课的调整不仅仅是年龄段上的调整,内容上调整到小学阶段的这个课程信息量更大了,是否已有调查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如此丰富的信息都能接受和吸收呢?
曾:小学部分你现在看到的稿子是13年修订版已经初审通过了的;刚才我们谈到的感觉信息量还是蛮大的,其实并不见得从初中调到小学后,信息量就会有多缩减,通过这么一改,感觉上它也不简单;其实,现在这个稿子我们也通过了两三稿了,你所看到的这是最后的定稿;最后定稿的变化比较大;一方面我们是以推崇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艺术为主,我们自己的本土的艺术文化应该弘扬,如果我们有的,我们做的很好的,我们首先是用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来当作素材;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审美,它首先要了解,熟悉,它的一种审美观念才能建立,如果说我小的时候都不认识他,没接触过他,那我长大以后对它的认同度就比较低,我们是在这个基本认识上来进行调整的。
另一方面,确实与我们的作者团队编辑的这种知识结构有关系,恰好我们编这个课的作者她对我们楚湘文化很有兴趣。其实很多这些图,我们以前并没有人关注到它,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是我们战国初期的一个拓本,如果你不看图注,当时有些专家审读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外国的作品呀!”他认为就是非常现代,非常抽象,和米罗的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那么,实际上,从它的来源来看,它是我们战国初期的一个作品,你看马王堆的这幅帛画,它充满了想象力,有些是全抽象的、有些是具象的、有些是意象的;如果在现代的语义下去描述它,它是很现代的了;再看楚帛书神图,它在考古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外国人认为我们中国整体上是没有神话的,是没有最早的创世神话,但是在研究楚帛书之后,人们的评价有所改观,以前认为我们没有创世神话,实际上,楚帛书填补了这块空白,这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话,那么这一块也是一个知识,是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知识点。然后再看这也是我们阴山的岩画,如果不看图注也会认为好非洲,原始部落(的感觉);
总结感受: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资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我个人认为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几方面的好处的;首先,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资源展现了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和历史,是一本无字的书,让孩子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美学的熏陶;其次,根据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说法,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的,只有合理的唤醒,才能让人意识到。所以本土的美术是民族的文化,它在我們每个人身上都“压抑”着,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注意到它。最后,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让一个人能够不被趋同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让人在世界之林中具有识别性。因此,孩子从小接触本土民族美术是必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除了调整以外,是否有加入一些新元素或新门类呢?
曾:当然。这是新加入的一课——《图画书》,图画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绘本”,但是绘本这个词是纯引进的日本的一种表述,图画书就比较通用,更贴近我们的主题,所以我们定的是《图画书》,这是我们新增加的一课,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绘本。
这个课的内容我们现在放在六年级,当时这个课占这个版面的时候最初是不成功的,我们为了这个课还专门拜访了蔡高老师,然后我们就感觉到,实际上这块部分内容应该很早就进入,就在低年段的时候;它的诠释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诠释方式会有很多的启发;我们大量的阅读绘本发现各种表现手法,做的都很漂亮,你看,这是为了表现一个焦点,他没有文字,他通过这个镜头的变化,让人感受到这个画面;然后是这个视野,物象的推进拉远,因为视觉的东西,他这个视觉的素养他就要在视觉的训练中去养成,如果我们都是用文字来跟你说视觉的事,你想你真的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视觉素养么?其实挺难的。
绘本它恰好是用视觉的东西训练去学习,当然,真正研究图画书的人认为1—100岁的人都应该去读它,他是触动心灵的,就像听一首歌,我们纯听那个旋律,然后触动你的心灵,绘本他就是说你看这个图像,一页一页的翻,只看图像,触动你的心灵,本来是这样;但是我还没有研究到那个程度,我不说那么高深,但是我觉得起码在小学阶段,它应该占很大的比例,你看的还只是一些,这样的表现手法,还有非常丰富的;有用泥的,有拼贴的,有装饰画效果的,变现手法很多,水平还很高,你看,画得非常好,只是大家不知道它,不了解他们,而且我国的图画书发展的非常的慢,你觉得他的功夫怎么样,如果教孩子技法上的东西,哪点差么?他有故事性,而且艺术表现能力也很强,很不错的,这样才亲近孩子!现在我们在教学中有一种“尴尬”,就好像说小孩子想让他对美术感兴趣,仿佛就是要做手工课,手工课才会收到孩子的欢迎,图画课好像稍微偏难一点,想象画还好一点,要求画别的好像有难度。所以,我们之前很多时候都会说有很多手工课,那这样也是不对的,绘画是美术中间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课运用进去的话,就会让孩子感觉很亲近,当然这只是一种表现风格,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一年级到高年级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材料,尝试不同的的一些手法,去表现自己的生活,对生活的一种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让美术的教学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他才能真正的形成一种审美和艺术素养。
总结感受:现在大多数的美术教师认为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内容过多而且杂,其实教师们应该首先了解到教材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媒介,它只是给教育内容提供了一个范围,并没有说一堂美术课下来,就需要学生接触到所有的媒材,可以把教材当成是参考材料,根据当地区域性的优势,合理的利用资源来向学生展示更多独特的美术艺术魅力,完善学生独特的人格。
作者简介:唐云(1988.11~),女,湖南常德,就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采访地点:湖南美术出版社六楼曾老师办公室
采访内容:曾瑜老师就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和13年送審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案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唐云(以下简称唐):曾老师您好,首先我想问问您这次13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修订版较之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有什么比较大的调整吗?
曾瑜(以下简称曾):调整是有的。那我们拿一个课例来说吧!我们来看01版的八年级上册的《与米罗游戏》,这一课主要的设计思路是我们通过跟优秀的作品,比如米罗大师优秀的作品游戏来了解抽象的形象,抽象的绘画,把这个当成一个切入点来让学生了解抽象画是怎样去构成表现的,然后我们有一系列的游戏,来让学生由平面转化为立体来感受;其实这个感受都是感受抽象画的图形、符号还有绘画作品。
那么,后来经过十多年教材的使用,一线的老师和试验区的专员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课程对八年级的小朋友相对而言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比较活泼,很多玩的;再加上抽象这个东西在做的过程中总会给人家一种初体验,所以它更适合于往低年级的年龄段去调整;这样的话,我们就把这个课调整到小学阶段去了。
总结感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6、7——12、13岁童年期的的小孩主要的任务时“学会学习”,美术课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思维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对社会的“素材”有一个感知,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课程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来看世界,能够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建立一个图式,为以后的想象和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表象”素材。
唐:这个课的调整不仅仅是年龄段上的调整,内容上调整到小学阶段的这个课程信息量更大了,是否已有调查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如此丰富的信息都能接受和吸收呢?
曾:小学部分你现在看到的稿子是13年修订版已经初审通过了的;刚才我们谈到的感觉信息量还是蛮大的,其实并不见得从初中调到小学后,信息量就会有多缩减,通过这么一改,感觉上它也不简单;其实,现在这个稿子我们也通过了两三稿了,你所看到的这是最后的定稿;最后定稿的变化比较大;一方面我们是以推崇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艺术为主,我们自己的本土的艺术文化应该弘扬,如果我们有的,我们做的很好的,我们首先是用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来当作素材;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审美,它首先要了解,熟悉,它的一种审美观念才能建立,如果说我小的时候都不认识他,没接触过他,那我长大以后对它的认同度就比较低,我们是在这个基本认识上来进行调整的。
另一方面,确实与我们的作者团队编辑的这种知识结构有关系,恰好我们编这个课的作者她对我们楚湘文化很有兴趣。其实很多这些图,我们以前并没有人关注到它,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是我们战国初期的一个拓本,如果你不看图注,当时有些专家审读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外国的作品呀!”他认为就是非常现代,非常抽象,和米罗的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那么,实际上,从它的来源来看,它是我们战国初期的一个作品,你看马王堆的这幅帛画,它充满了想象力,有些是全抽象的、有些是具象的、有些是意象的;如果在现代的语义下去描述它,它是很现代的了;再看楚帛书神图,它在考古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外国人认为我们中国整体上是没有神话的,是没有最早的创世神话,但是在研究楚帛书之后,人们的评价有所改观,以前认为我们没有创世神话,实际上,楚帛书填补了这块空白,这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话,那么这一块也是一个知识,是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知识点。然后再看这也是我们阴山的岩画,如果不看图注也会认为好非洲,原始部落(的感觉);
总结感受: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资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我个人认为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几方面的好处的;首先,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课程资源展现了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和历史,是一本无字的书,让孩子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美学的熏陶;其次,根据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说法,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的,只有合理的唤醒,才能让人意识到。所以本土的美术是民族的文化,它在我們每个人身上都“压抑”着,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注意到它。最后,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让一个人能够不被趋同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让人在世界之林中具有识别性。因此,孩子从小接触本土民族美术是必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除了调整以外,是否有加入一些新元素或新门类呢?
曾:当然。这是新加入的一课——《图画书》,图画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绘本”,但是绘本这个词是纯引进的日本的一种表述,图画书就比较通用,更贴近我们的主题,所以我们定的是《图画书》,这是我们新增加的一课,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绘本。
这个课的内容我们现在放在六年级,当时这个课占这个版面的时候最初是不成功的,我们为了这个课还专门拜访了蔡高老师,然后我们就感觉到,实际上这块部分内容应该很早就进入,就在低年段的时候;它的诠释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诠释方式会有很多的启发;我们大量的阅读绘本发现各种表现手法,做的都很漂亮,你看,这是为了表现一个焦点,他没有文字,他通过这个镜头的变化,让人感受到这个画面;然后是这个视野,物象的推进拉远,因为视觉的东西,他这个视觉的素养他就要在视觉的训练中去养成,如果我们都是用文字来跟你说视觉的事,你想你真的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视觉素养么?其实挺难的。
绘本它恰好是用视觉的东西训练去学习,当然,真正研究图画书的人认为1—100岁的人都应该去读它,他是触动心灵的,就像听一首歌,我们纯听那个旋律,然后触动你的心灵,绘本他就是说你看这个图像,一页一页的翻,只看图像,触动你的心灵,本来是这样;但是我还没有研究到那个程度,我不说那么高深,但是我觉得起码在小学阶段,它应该占很大的比例,你看的还只是一些,这样的表现手法,还有非常丰富的;有用泥的,有拼贴的,有装饰画效果的,变现手法很多,水平还很高,你看,画得非常好,只是大家不知道它,不了解他们,而且我国的图画书发展的非常的慢,你觉得他的功夫怎么样,如果教孩子技法上的东西,哪点差么?他有故事性,而且艺术表现能力也很强,很不错的,这样才亲近孩子!现在我们在教学中有一种“尴尬”,就好像说小孩子想让他对美术感兴趣,仿佛就是要做手工课,手工课才会收到孩子的欢迎,图画课好像稍微偏难一点,想象画还好一点,要求画别的好像有难度。所以,我们之前很多时候都会说有很多手工课,那这样也是不对的,绘画是美术中间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课运用进去的话,就会让孩子感觉很亲近,当然这只是一种表现风格,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一年级到高年级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材料,尝试不同的的一些手法,去表现自己的生活,对生活的一种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让美术的教学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他才能真正的形成一种审美和艺术素养。
总结感受:现在大多数的美术教师认为湘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的内容过多而且杂,其实教师们应该首先了解到教材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媒介,它只是给教育内容提供了一个范围,并没有说一堂美术课下来,就需要学生接触到所有的媒材,可以把教材当成是参考材料,根据当地区域性的优势,合理的利用资源来向学生展示更多独特的美术艺术魅力,完善学生独特的人格。
作者简介:唐云(1988.11~),女,湖南常德,就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