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医疗服务的分级诊疗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医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分为三类机构:第一类机构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第二类机构提供较为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第三类机构提供各种疑难杂症类疾病的诊疗服务。我国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在实践中存在种种问题,形象的说就是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小病大病,人们都愿意上大城市大医院找名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种就医趋势不断加剧。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新建大医院和大医院建立分院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就医拥挤问题,但同时也更易使就医行为向上集中。因此,若要健全医疗服务分级诊疗体系,必须使医疗资源“下沉”,严格转诊制度。
关键词:分级诊疗 卫生资源 转诊
新医改启动以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医疗救助等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百姓就医无序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依然存在。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同时引向基层医院。
一、分級诊疗的意义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疾病治疗。分级诊疗被认为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救星,并将有利于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看病难”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合理的就医流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2009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二、分级诊疗现状及目标
1.分级诊疗的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百姓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患者不论大病小病都愿意花更多的钱到城市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到基层医院就诊。这就造成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而便捷且廉价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硬件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能力受限,患者数量很少。这种医疗机构间“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服务现状,大大制约了我国分级诊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2.分级诊疗的目标。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小病、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便捷规范的诊疗;二是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让疑难重症患者能在三级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让三级医院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专业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科研的进步上。
三、分级诊疗面临的问题
1.人才机制问题。医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的问题,但有没有好医生看病始终是最大的问题。与不断改善的硬件相比,基层医疗机构的软件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临床医学人才持续短缺,尤其是的近年来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拦截”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尽管国家推行了多年的万名医师支援活动,但对口支援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基层人才荒。多点执业政策虽然给了公立医院医生靠技术赢得更多合法收入的机会,也让求贤若渴的基层医院看到了希望。但是,多点执业也因多种原因没有顺畅的执行, “体制内医生属于‘已婚’,多点执业就是‘出轨’。况且,绝大部分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多点执业。
2.医疗联合体体制问题。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分层、横向、上下联合,组建医疗联合体,被视作实现分级诊疗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湖北省也成立了100多家医疗联合体。鄂州和宜城,也曾被推为典型。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制约,还有人事编制制度、分级财政制度,致使纵向资源调控能力不强,仅靠医院自己探索很难实现真正的联合。同时医联体内部由于诊疗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发展不均的问题,也会出现双向转诊通道不畅的问题。由于各地医联体缺乏政策支持,面临医保、编制、财政等多个环节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医联体系技术协作关系,没有真正达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的作用。
3.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是不均衡的,城市三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大,发展较快,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缓慢,尤其社区卫生服务站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统简单,运作不正常,无法与省市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所以就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阻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四、对策思考
落实好分级诊疗工作,除了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层面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包括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技术准入、严格的转诊标准外,还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分级诊疗之所以难以实现,症结还在基层的服务能力不够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匮乏。首先,政府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待遇;其次,要让大医院医生向下流动,实现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给予政策和激励保障,促使优质资源下沉。第三,多方面帮扶。地区大医院必须出手帮扶基层。不仅要派出专业骨干,实施技术帮扶,同时还要把医院的管理人员派下去,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指引基层医院发展,让百姓在家附近就能够享受三级医院医疗资源。
2.改变医联体管理机制。推动医联体建设,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倡导和号召上,而目前的医联体方式,绝大多数属于松散型联合。没有机制上的实质性改革做保障,医联体很难持续发挥作用。怎样形成功能完善的医联体,整合、承担医疗服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不能仅仅依靠医院“趟路”,而是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管理机制、运行模式、人事制度、干部(院长)任命及财政拨付等一系列相关改革,打破利益藩篱,在更高层面上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机构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3.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医疗服务的地域性特色,构建省级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新农合管理系统、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等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资源,实现不同卫生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互享。同时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医疗机构踊跃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一定会早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目标,打造“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何思长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15年4月第13卷第2期.
[2]解伟《利益引导医疗联合体》《中国医院院长》 2011年第15期 99.
[3]林娟娟,陈小嫦.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4-108.
[4]李显文 《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相关问题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1.
[5]刘国恩[1] 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价格机制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4年第1期45-47.
关键词:分级诊疗 卫生资源 转诊
新医改启动以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医疗救助等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百姓就医无序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依然存在。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同时引向基层医院。
一、分級诊疗的意义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疾病治疗。分级诊疗被认为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救星,并将有利于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看病难”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合理的就医流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2009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二、分级诊疗现状及目标
1.分级诊疗的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百姓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患者不论大病小病都愿意花更多的钱到城市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到基层医院就诊。这就造成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而便捷且廉价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硬件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能力受限,患者数量很少。这种医疗机构间“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服务现状,大大制约了我国分级诊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2.分级诊疗的目标。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小病、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便捷规范的诊疗;二是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让疑难重症患者能在三级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让三级医院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专业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科研的进步上。
三、分级诊疗面临的问题
1.人才机制问题。医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的问题,但有没有好医生看病始终是最大的问题。与不断改善的硬件相比,基层医疗机构的软件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临床医学人才持续短缺,尤其是的近年来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拦截”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尽管国家推行了多年的万名医师支援活动,但对口支援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基层人才荒。多点执业政策虽然给了公立医院医生靠技术赢得更多合法收入的机会,也让求贤若渴的基层医院看到了希望。但是,多点执业也因多种原因没有顺畅的执行, “体制内医生属于‘已婚’,多点执业就是‘出轨’。况且,绝大部分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多点执业。
2.医疗联合体体制问题。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分层、横向、上下联合,组建医疗联合体,被视作实现分级诊疗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湖北省也成立了100多家医疗联合体。鄂州和宜城,也曾被推为典型。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制约,还有人事编制制度、分级财政制度,致使纵向资源调控能力不强,仅靠医院自己探索很难实现真正的联合。同时医联体内部由于诊疗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发展不均的问题,也会出现双向转诊通道不畅的问题。由于各地医联体缺乏政策支持,面临医保、编制、财政等多个环节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医联体系技术协作关系,没有真正达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的作用。
3.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是不均衡的,城市三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大,发展较快,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缓慢,尤其社区卫生服务站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统简单,运作不正常,无法与省市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所以就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阻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四、对策思考
落实好分级诊疗工作,除了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层面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包括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技术准入、严格的转诊标准外,还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分级诊疗之所以难以实现,症结还在基层的服务能力不够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匮乏。首先,政府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待遇;其次,要让大医院医生向下流动,实现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给予政策和激励保障,促使优质资源下沉。第三,多方面帮扶。地区大医院必须出手帮扶基层。不仅要派出专业骨干,实施技术帮扶,同时还要把医院的管理人员派下去,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指引基层医院发展,让百姓在家附近就能够享受三级医院医疗资源。
2.改变医联体管理机制。推动医联体建设,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倡导和号召上,而目前的医联体方式,绝大多数属于松散型联合。没有机制上的实质性改革做保障,医联体很难持续发挥作用。怎样形成功能完善的医联体,整合、承担医疗服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不能仅仅依靠医院“趟路”,而是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管理机制、运行模式、人事制度、干部(院长)任命及财政拨付等一系列相关改革,打破利益藩篱,在更高层面上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机构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3.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医疗服务的地域性特色,构建省级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新农合管理系统、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等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资源,实现不同卫生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互享。同时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医疗机构踊跃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一定会早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目标,打造“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何思长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15年4月第13卷第2期.
[2]解伟《利益引导医疗联合体》《中国医院院长》 2011年第15期 99.
[3]林娟娟,陈小嫦.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4-108.
[4]李显文 《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相关问题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1.
[5]刘国恩[1] 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价格机制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4年第1期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