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S+X”模式的尝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打造的是语言精华;有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垂手而得的亦是妙作佳篇。无论“锤炼”或“天成”的都是在生活阅历的厚积下、审美意趣的触发下、时代思潮的冲击下自主创作而成的。而如今要在短短的初中三年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该怎样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没有现成的作文教材,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整理归纳了一个“S(事件)+X(条件)”作文指导体系,以期专家于矿石中能提炼出些许铁质。
  
  一、实践之基点
  
  人选教材的文章俱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承载思想的文字。我们往往将它当作跳板,而聚焦于文章的内蕴。就如同沉醉于演员的舞姿,而不去解析动作本身。
  而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是教学生如何舞出美来,如同指导一名舞者,该怎样出场造型,眉目传情,在翻转、腾越或摇摆中显出独特的力与美,动作完成的一刹那摆出一个完美的造型,写一篇文章就像编一支舞曲:指导者为舞者量身定做,并反复替舞者编排指正,这是启蒙;给舞者自编的套路加以修改,这是提携;舞者自己学着组合,形成创作,这是目的。
  因此,实践之基点是一个粗浅的想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尽可能多的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在自觉的练习中强化记忆,逐步在强化中转化为内在的,一旦有内容牵引就呼之而出的外衣。
  
  二、实践要避免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观念上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僵化认识。从教十几年,我一直认定内容决定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视内容为第一位,强调写真情实感,以为思路信马由缰,好文章便彰显眼前。多年以后才明白,能够从内容出发运用合适的形式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你能说学生没有生活,没有真情实感?询问学生。固然有说没东西可写的,但更多的是不知怎样写。单纯地强调内容,而没有一招一式摆弄路数,很多学生最终茫然而无功。
  误区之二是形式与内容分离。其表现:①我也曾在作文教学课将“开头法”、“结尾法”等写作技法教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运用于作文。结果却发现学生听得心潮澎湃,可落到具体写作上,就不能及时刷新记忆;②课本所收范文都是经典,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总会总结出许多写作特色,可学生通常是“听”而不“悟”,写作的时候,什么都用不上,依然我行我素。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帮学生找到与内容相匹配的表达形式。
  
  三、实践动作
  
  新课标主张写作与生活结合,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内容、写作三者并轨。这的确是一个方向,但没有具体到操作,这是一个空档,也为语文教师的个人发挥留下了余地。我的做法是:合理附加作文条件,形成写作技法的渗透。我所说的附加条件即在日常的训练指导中,给学生作文任务的同时附加一个技法方面的条件,在练的过程中同时形成对这一技法的重新的根本的认识。我编排了一个简洁易学的体系,将这一体系称为“·S(事件)+x(条件)”体系:叙事是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练习叙事为核心,附加不一的条件,进行作文辅导。我作过一些尝试。
  尝试一:主体内容为叙事,以较多的篇幅突出对某件事的叙述。篇末以一句话画龙点睛,使全文深意粲然。如《珍珠鸟》在叙述养鸟的故事后,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结尾,卒章显志,将一篇清新的散文提升了一个高度。文章中“S”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是一个哲理:一句简洁的话,似秤砣,虽小却力压千斤。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叙议界线分明。易于把握,不像有的文章将思想这种精粹砸碎了。揉捏了。存在于品质中又不露痕迹,成为文章的元素。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写作要求:叙述童年往事,在最后用简洁的话语表述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或体会。
  这次练习收效颇丰。一位平时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叙述了童年跟父母下地干活的经历后,这样结尾:让我们在辛勤劳作中感受快乐吧!尽管文章有些语句不怎么通顺,但这一结尾却使全文境界豁然。在布置题目前我也担忧,这样的镣铐是否会束缚了那些思想活跃才思如流的学生。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让优秀学生戴上镣铐跳舞,其舞之韵也非同一般,尤其对于他们思想的磨砺和提升。一位学生在写了童年三次失败的往事之后。这样结尾:蓦然回首。我明白。假如成不了不没的航船,成不了高昂的帆。我就选择去做一名水手,并努力去做最优秀的水手。
  假如这一火花只是融于文中而不突兀于篇末。怎能给人那么强烈那么持久的震撼。思想淬淬火,思想的精髓才彰显于文中。
  尝试二:朱自清的美文《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图景。其中写春风时,引用了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将春风的描绘由视觉而触觉多方位地沁人心脾。随后有个作文训练,“S”是描述秋,“X”是引用诗词佳句。
  尝试三:插叙是一种叙述顺序,用得好的话,可以使情节紧凑,主题鲜明。但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是平铺直叙,因而掩盖了主体事件。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加了一个用插叙的条件。
  总之,将一篇好文章推荐给学生的同时,就把文章的一个最突出的技法进行提示或训练,投石问路,往往能够起到比较理想的写作教学效果。
  
  四、实践之意义
  
  第一,这种条件限定从其本质而言不是花盆对于泥土的限定,而是坐标之于抛物线的框定,其延展性和开合度是由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第二,以条件的限定的形式出现,就其意义而言是构思引导,对理性渐强的初中学生是一种意识渐趋渐明的引导。是一种认识的整理,认识整理有助于思维的成熟。
  第三。条件限定,是限定又是拓展,是对本次作文思路的限定,同时是对作文新形式的拓展。
  第四,条件限定体系不是一个闭合的体系,它的放开程度与文学的发展可以同步。受训者的个人成长轨迹与文学发展之轴相形相随。
  在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与感悟写作之本质与技法,以引导学生走向最高境界——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其他文献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
期刊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迟子建的笔下更多的是书写生活的缺憾和苦痛,这种种的不如意和生活的欢乐幸福一起构成了生活的本相,一切无从逃避。《逝川》的女主人公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操劳一世,孤独一生。《亲亲土豆》中秦山夫妇
期刊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
期刊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潆乱扑行人面
期刊
以悼念亡妻、表达伉俪情深为题材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词史上,虽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皆有撼人心旌的艺术魅力。其中。以记梦形式写就的悼亡词。更具凄美色彩。常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迷离恍惚的梦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能曲折变形地反映最真实最隐微的情感。从而有哀婉凄绝之姿,倍受词人青睐。北宋的苏轼,清初的纳兰性德就是以梦境抒写哀思的卓越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悼亡词之先河,千载而下,广
期刊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
期刊
“咬文嚼字”一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它真的不好吗?读了《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后,口齿生香,不仅为朱光潜先生的独到见解拍案叫绝,更能深刻地领悟什么叫“言之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一、文笔灵活,法度谨严。议论文的写作通常多用“开门见山”之法,在文章的开篇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但本文却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期刊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期刊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话。”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语虽占时间不长,但能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起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