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玦:艺术是没有答案的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e284818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的何汶玦就觉得,画画,是他一辈子要干的事。而这件事在何汶玦看来,它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真没那么伟大。”所以他的所有创作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朝圣之地,向往艺术的人们总是前赴后继地涌向这里,如大浪淘沙,能真正在这里落下脚跟,也着实不容易。湘籍画家何汶玦,却在北京牢牢扎下了根。
  当代艺术人在北京也是北漂,大多在这个城市的边沿,以低成本的生活与这个城市拉锯。因此艺术聚居地往往在去城区甚远的郊县地区,为了相互依靠与照应,艺术者们形成群居特色,且多以籍贯为区分标准。早几年,一些湘籍的当代艺术家就聚集在一个叫东营的地方。
  何汶玦也曾经在东营呆过,有人评价说,那个时候的何汶玦“早就已经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了”,例证之一是,他在东营有一个大得可以开汽车的工作室。
  而今天,在新兴起的艺术群落地——北京宋庄,立起一座两栋连体的白色大型建筑,这就是何汶玦的“禾”美术馆。“禾”美术馆就像一座艺术城堡,我在这座城堡里见到了她的主人何汶玦。
  在京的湘籍艺术家中,何汶玦对画画的老乡们关照有加,禾美术馆就是一个湘籍艺术家接待中心,时常周济一下还很困窘的小老乡们,更多的是在艺术方面给他们支持。在北京的艺术圈,常常听到何汶玦向藏家与画廊推荐新晋青年艺术家的故事,甚至自掏腰包为他们办展。禾美术馆成立时的第一个展览——从东营到宋庄,就是为了支持从东营搬出的湖南老乡们。
  何汶玦谈话中总是带着笑,这与他幸运的艺术生涯有关。从5岁开始画画,这么多年下来,画画早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何汶玦童年最喜欢的事就是看电影,还有,看母亲画电影海报——他母亲是一位有天赋的电影宣传干事。那时的何汶玦就觉得,画画,是他一辈子要干的事,但他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崇高”,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真没那么伟大。”他的所有创作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往往来自于成长与生活经历,是具像生活的情感解读,那些天马行空都来自骨子里的真实存在。
  何玟玦的作品分四个阶段题材:水、看电影、肖像、日常影像,都与他的生活自然关联。因为南方的生活,才有何汶玦笔下的水波荡漾,和他自己漂浮于水面的各种恣意的状态。而与电影一起成长的经历,使何汶玦作品中有更多电影情缘。电影本身就是简练人生,而何汶玦要从电影中抽出其中一帧,来表现整体思维与其中情愫。何汶玦在看电影系列作品《东邪西毒》中,用里希特一般的笔触,勾画着电影角色的孤寂,缔造王家卫式的人文情结以及何汶玦自己的侠士梦想。何汶玦近期开始的生活影像,依然保持着电影分镜头般的述事方式,让寻常的生活场景细腻生动,并且富有故事的想像空间。
  我们看到太多的艺术家在悖离生活的思维状态中寻找艺术的结果,得到的是生活与艺术都体无完肤。何汶玦不一样,他因为喜爱而画画,在画画中延伸生活的兴趣与情感,不刻意,有自然生长法则,在他身上,没有刻意打造的“艺术家气质”。
  何汶玦说画家会有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自己认定的一种情绪,“下意识的忧伤”。这种情绪是画家身体里的一种延伸,是人两面性的体现,画家在这种意识里扮演着新的角色,而且乐此不疲。
  从毕业时开始画水,画了十年。他面临着所有的画家都有过的自我反思与拷问,何汶玦的自问直接了当:“我怎么才能达到别人的水平或者想象中的水平?”
  反思的结果,何汶玦把自己比做工人,尽量将作品制作完美,但往往只能达到心中50%的水平。艺术是没有答案的,即使有也是在自己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每画一个作品,会有遗憾,也会有惊喜。
  “完美都是相对的,经常有一种情况,当天画完觉得很好,但是第二天起来再看看画又觉得不好。但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时觉得很差劲,过了很多天以后又觉得非常好。经常扔掉的,再看照片就觉得很好,都会觉得可惜。”
  “画画这么多年,我没有经历觉得困难的事。”也只有何汶玦这么说。何汶玦的艺术发展道路一直都是非常顺利。他的履历简单却扎实:25岁就开始参加全国美展与国际美展,作品被各大艺术馆与藏家收藏,2011年的与时尚集团合作推出巨幅油画《盛世晚宴》,更是把何汶玦推向时尚前沿。
  在外界看来,何汶玦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本人却淡然处之,毕竟,“艺术是没有答案的”。
其他文献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  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
期刊
1897年夏秋之际,湖南人谭嗣同以候补知府的身份寓居南京,并且时常往来上海与南京之间,和众多维新人士相互砥砺,寻求维新变法之途。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求学生涯之后,他的思想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仁学》一书,由是瓜熟蒂落,这部五万余字的奇书,内容庞杂多端,汪洋恣肆,成为了晚清维新之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谭嗣同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以“仁”为主题的著作,“仁学”发展到近代,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内涵呢?记者先后求
期刊
“社会给了我名和利,我也必须对它有担当。我要用媒体人这个特殊的职业,用我所拥有的全部正能量,摸着良心,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平衡。”  “在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只有坚守内心留存的那份信仰和仁慈,才能让你不畏艰辛继续前行。”  很多人关注邱启明,是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开始。那个喜欢穿西装衬衫,不打领带,帅气稳重的男人“启明欧巴”,以特有的包容和尊重在观众中很快树起了一个仁厚大哥的形象。 
期刊
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追随城市历史的脉络,注意倾听城市发展的声音,城市综合体犹如这发展浪潮中最为澎湃和丰富的一部交响乐曲。在这篇宏伟的乐章中,我们听得到最强有力的城市脉搏与最乐感动听的生活音符。现代城市地产已步入综合体时代,这部将生活元素重新组合的作品,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它是一站式生活的梦想,当现代都会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城市交通的轨迹跟不上快节奏的步伐,它
期刊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这其中,“仁”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的理念得以树立并流传两千多年之久,最终成为人所共知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离不开孔子,在总字数不过11000余字的《论语》当中,提及“仁”的,就有109处之多,“仁”是如何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仁”、践行“仁”呢?《芒果画报》记者专访了著名
期刊
我们很多时候在观念上、心态上的羁绊让正能量无法呈现,太多人卡在负能量里,可能有一种迷失的感觉。而善,是一切正能量的根源和基础。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存有向善和向上的心,人生会向更好的层次进步和拓展。  日行一善: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一言一行中将小善积累成大善。  正能量对我来说是修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高层面的能量其实无分正负,实为一体。就好比阴阳两极,达到一定境界后,合而为一。  
期刊
把一切东西都看做必然,不管是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修炼到一定程度,你也觉得能够接受它。好的东西会过去,坏的东西也会过去,一定要把握住现在,所以我的座右铭是:一切都会过去。  日行一善:时时为善,时时做的事情都是要对别人有帮助的。  一个人如果在最惨的情况当下都不觉得自己惨,那么你就能过去;如果你当时就觉得自己很惨了,有可能你当时就过不去。  那时候我毅然从国营企业辞职,是因为我同学帮我介绍了一份工
期刊
《芒果画报》:接触了这么多车,个人比较喜欢的类型是?  杨国林:我喜欢德系的车,比较严谨、安全而且精致。  《芒果画报》:创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杨国林:我觉得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因为自身强大了,一定能战胜困难。穷的时候都熬过来了,现在我们要更加谦卑。遇到任何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办法一定比困难多。我6岁放牛,8岁上山砍柴,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害怕困
期刊
“艺术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有情感的,有永恒价值的,只有艺术才会这样跟时间叫板。我做艺术馆可以与艺术有深入的交流,对于艺术和艺术家都是这样。你既可以通过艺术去了解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艺术家去了解他的作品。”  2009年在长沙月湖畔悄然出现了一座艺术中心——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一晃四年过去,它仍然安静地呆在湖边,仿佛时间与它无关。这座艺术馆的老板是何鹏。  这里对于何鹏来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
期刊
“这些洋气、洋派的节目说明编导的去土反俗的导演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一代国家领导改革开放的坚定的信心。当然多重混搭的实践,也表明了将世界先进文化本土化的尝试。”  去年除夕,我在老家的屋子里,用一台弃用的电脑写了一篇《龙年春晚走出农民春晚圈》,老家冷,我躲在房间里蹲在床头柜边上写完那篇不得不说的随感。后来听传说,哈文认真看完了此文。  今年,又是春晚,我又回到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年,看春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