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本文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全面分析了传统教学的问题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全新的“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深入阐释了这种模式的立论基础和推行效果,最终诠释了大校本课程和大校本教研这两个教学特区与“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课堂改革 两段五环节模式 教学特区 教学思想 执行力 大校本课程 大校本教研
改革,源于困境
教改之初,学校面临一系列教学上的困境。作为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学校,虽然曾经也辉煌过,但辉煌过后真的就成了暗淡。教师教学动力不足,课堂成了广播机;学生学习动力难激发,学习成了和尚打坐念经。无论制度如何严格,质量奖如何分配,都未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学生成绩上不来,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学校的周边生源其实还是可观的,可家长硬是舍近求远,将学生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学校招生每况愈下,领导和教师们何其尴尬?
到底该怎么办?学校班子苦苦冥思。班子开会商讨、找教师谈课堂效果,找学生询问学习感受,走访家长听意见,为的就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教学还是没有走心。通过长时间对教学一线每个环节的观察和记录,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而言,大部分教师根本就没吃透教材,课堂没把住重点,课后矫正也不及时;就教学方法而言,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少部分教师并没有领悟教改理念以及教学改革得以落实的具体操作流程;就教学实践而言,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惯性流程,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平台,从根本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导致了学校生活的乏味。
对于此,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带着问题走了出去,先后走访了青岛44中等教改成功的名校。他们的魄力和思维深深的启迪着随行的每个人,当然,他们的某些观点和本校的些许思考有了一些不谋而合,诸如:当下的教育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学生观上,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教学观上,杜绝“一言堂”,能让学生讲的要让学生讲,该让学生做的事就放手让学生做。有了这些碰撞,有了先前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深入思考,有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企盼,于是顿然感觉:学校终于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就此呱呱落地了。
改革,阵地在课堂
这个模式的初衷是想建构一种兰化二中特质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最终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使学生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教师喜欢课堂,喜欢教学。当然这个教学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要让它变成可喜的现实,首先要做的是让它能够被同仁们认可,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依托。细细想来,其实历史上的任何改革无不是让思想的启蒙作开路先锋的。基于此,“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必须依托在某种教学思想之上,期望以这种教学来引领课堂改革工作。
首先,必须坚持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会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退到最后一步。课堂讲多少时间不做硬性规定,根据教材难度和学生基础来定。
其次,课堂要求学生互查互助。在合作小组讨论中,首先强调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督促,然后才是相互帮助,有问题才帮助,无问题不帮助,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
最后,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不动摇。这一点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教学起点的公平,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公平。如果教师只关注优秀生而忽略学困生,就会使这些学生越来越差。这会让课堂走向两极分化的深渊,因此,学困生要及时帮助,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同发展。
说实话,这三点教学思想是教学实践从心底深处刨出来的,是一线教学从学海里挖出来的,因为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个新生的婴兒,就可以感觉到一股很强的生命力,这股生命力正在嗷嗷待哺……
当然,一个鲜活的教学思想,要让其顺利成长,要让其成功结果,这需要悉心的呵护,因为任何一线教师都深深地知道:教育是一种坚守,教育改革更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此,教改不能只有满腔的热情,不能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要想借力思想前行,我们必须将优秀的教学思想幻化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四个教学观点。
首先,教学改革的第一要素必须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内容的实际操控者就是一线教师。因此,教改的前提必须落实到教师要吃透教材,把准重难点。出于此,备课的革新便呼之欲出,这里就是改革的第一道分水岭——注重并落实三大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反馈设计。通俗的讲,就是要从根本上形成课堂的三大价值观: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反馈梯度化。
其次,教学改革的第二要素是教学程序的改革。这是操作层面对于理论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将课堂划分成两个时段,核心时段五环节: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讲,当堂检测;辅助时段分层拔“优”扶“差”。这种划分不会随着内容和学科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点的坚持,将是教改得以前行和落实的基本元素。
再者,教学观上,必须要消灭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变成课堂真真的主人,能让学生讲的让学生讲,该让学生做的事放手让学生做,相信学生就是相信教改,就是相信自己的引导能力。
最后,学生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同时承认存在差异,分层分类给予指导,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高效课堂,源于正确的流程
教学改革从来没有既定经验,要说有法宝,那便是课堂本身呈现的原生态形式。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激发课堂活力离不开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些教龄长的老师也没有底。对于这个问题的落实,学校采用了统一的“五步”教学流程。因为这个流程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直接决定了教师备课的方式,这两点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校将核心时段分五环节进行操作,即“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讲→当堂检测”。同时将辅助时段分层,对学优生进行拔高题训练突破,对学困生进行知识再记忆或基础题的再巩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事先将知识设计成若干个梯度性问题,合作小组带着问题先自学,再讨论,教师在巡查中整理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知识问题化的设计、问题活动化的设计,以及课堂小组讨论中疑难问题的现场整理。
在学生交流环节,教师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中存留问题的讲解。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大力培养。
在教师答疑环节,教师对小组讨论和学生交流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讲解的简练和语言的干净,忌讳啰嗦和重复。
在精题精讲环节,教师要设计出最能覆盖本时段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典型例题,精题精讲,拓展能力。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例题的精心设计。
在当堂检测环节,教师将练习题进行难易分类,再分解给不同层次学生,当堂检测和反馈矫正。可以建议学困生做知识再现题,学中生做知识再现和例题翻新题,学优生做例题翻新和思维拓展题。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练习题的合理分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比起以前来,如今备堂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确实也辛苦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收获的惊喜会远远弥补这种投入。
改革的成败,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
思想有了,观点有了,流程有了,关键看如何去做了。此时,教改真正进入到深水区了。于是,推进思路和措施在激烈的讨论后也出台了。
第一步,学校层面完成了一级建模:学校分别用全校大会、6大学科组会、课堂改革立标人会来统一思想,发出教改的统一号令;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让教师们把教改相关的内容作为课题研究的唯一对象,使课题研究服务于课堂改革的落实,教改和教研相辅相成,相互推进。
第二步,学科层面推进了二级建模:学校挑选一些思想前卫的教师做课改先锋,然后通过定期的互相学习,完成学标和验标。为了扎实推进学科建模的进程,学校对教师过了三关,即课堂过关、课题攻关、提炼过关。
第三步,教师层面在落实三级建模:全校教师在完成校级建模和学科建模后,自己能够发挥自我性格优势,放大性格优点,提炼自己的课堂特征,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也意味着每位教师人人入模却又不惟模式。这就达到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的境界。
改革,必须亮剑了
万事具备以后,学校的首批立标人披褂上阵了,于是公开课和推门听课成为学校唯一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教师们坐在课堂后排听,一开始,学生还不习惯,再后来,个个积极举手发言。一堂课下来,教师们开始自发讨论了。再接下来,便是课堂比武活动,一些教师主动上讲台试讲公开课,从英语课,到语文课、数学课……课堂动起来了,教师们的教研积极性也激发了,新老教师围坐一起讨论这堂课怎么样,那堂课哪些需要改进,听课、评课、上课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为巩固效果,学校不定期到课堂巡查,督促教师们落实自我整改,确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校教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堂课都给予了记载评分,并且还在教师论坛中互相探讨。
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心的提高、合作意识明显增强。绝大部分学生开始喜欢课堂、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学习。
教师最大的变化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们屏弃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开始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课堂的互查互助、师生对话频繁成为了兰化二中课堂的显著特征。学生已经动了起来,课堂已经活了起来,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逐步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课堂。
“两段五环节教学法” 成为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特色课堂模式和一级课堂模式,这成为学校最大的教学特色和亮点,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一张名片。
改革的深入,呼唤教学特区的建立
课堂改革需要综合考量。效果出来了,更需要总结经验来指导改革,引导教改向深水区迈进。“点滴尽致”的兰化二中人并不满足于课堂改革本身,而是从特色教学出发,扎实推进了教学特区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并且学校在这块阵地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要想更进一步那就难于上青天。在反复沉思之后,我们发现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活了,但仍然不够;教师放手了,但仍然对学生不够信任。这一点,迫使学校需要进一步打开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枷锁。于是,刺激学生的自信度和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准,就变成了课程改革重要又迫切的课题。如何打通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这两个“任督二脉”将会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校管理,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漫漫求索之下,针对学生的大校本课程和针对教师的大校本教研横空出世了,这两个教学特区的建立必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打上一剂强心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填补学生部分知识和能力的空白,必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里程碑,也是形成学校教学特色,使学校各项工作長足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大校本课程中,学生成果展示以节目展演、作品展示、学生解读的形式推广,这既可以发展学生,又能够成就教师。与此同时,大校本教研将以教师论坛、文化讲坛、道德讲堂等形式推广,这样就结束了不同学科“闭门造车”的旧教研时代,让不同学科教师在大教研中论剑,这一举措必将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功力。其实,学科原本就没有界限,教研也相应不该存在界限,这也许就是大教研的根本所在。
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大校本课程和大校本教研体系都发端于学校“点滴尽致”的文化理念。建构兰化二中特色的大校本课程体系与大校本教研体系,就是“点滴尽致”的学校文化在教学实践、课程实践和教研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这三者的结合就是兰化二中的课堂文化——点滴课堂。点滴课堂呈现的一种点滴思想(做好每件小事)、点滴追求(学好自选课程)、点滴品质(形成一门特长),点滴课堂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是各学科众多特色课堂模式的集合。
后来,学校的艺术节如期举行,此次艺术节的许多主打节目并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学校开设的23门校本课程给学校提供了高质量的节目,透过观众的喝彩,我们清晰看到许多文化
上接第页
上接第页
课学习欠佳的同学在低门槛的校本学习中找回了自信,从此他们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文化课。学校坚信:大校本课程的路必定是一条康庄大道,学校丰富多样的育人形式必将有效地成为学生道德实践、人格培养的摇篮。
紧接着,艺术节主打内容之一的“星座那些事儿”文化讲坛成功召开,全校师生见证了这一全新的大教研模式。学校文化讲坛的实施标志着学校教研活动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从此不同的学科结束了以往“闭门造车”的教研时代,各学科教师将会定期在大教研中论剑,教师们的教学功力定会大幅度提升。
大校本课程展示和大校本教研讲坛之于艺术节,恰如“红袖添香”,这一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教研的视野,提高了教研的质量,标志着两个“教学特区”挂牌成功。
学校艺术节走了,但有一种唯一的感受却永久的沉淀了下来:兰化二中的课堂变了,学生变了,教师变了!
参考文献:
1.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7期
2.吕立杰;赵同友;;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反思与研究性功能转向——兼谈课堂学习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韩照祥;朱惠娟;;高校课堂教学评估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4.柳夕浪;论课堂教学的对话式评估[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关键词:课堂改革 两段五环节模式 教学特区 教学思想 执行力 大校本课程 大校本教研
改革,源于困境
教改之初,学校面临一系列教学上的困境。作为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学校,虽然曾经也辉煌过,但辉煌过后真的就成了暗淡。教师教学动力不足,课堂成了广播机;学生学习动力难激发,学习成了和尚打坐念经。无论制度如何严格,质量奖如何分配,都未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学生成绩上不来,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学校的周边生源其实还是可观的,可家长硬是舍近求远,将学生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学校招生每况愈下,领导和教师们何其尴尬?
到底该怎么办?学校班子苦苦冥思。班子开会商讨、找教师谈课堂效果,找学生询问学习感受,走访家长听意见,为的就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教学还是没有走心。通过长时间对教学一线每个环节的观察和记录,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而言,大部分教师根本就没吃透教材,课堂没把住重点,课后矫正也不及时;就教学方法而言,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少部分教师并没有领悟教改理念以及教学改革得以落实的具体操作流程;就教学实践而言,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惯性流程,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平台,从根本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导致了学校生活的乏味。
对于此,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带着问题走了出去,先后走访了青岛44中等教改成功的名校。他们的魄力和思维深深的启迪着随行的每个人,当然,他们的某些观点和本校的些许思考有了一些不谋而合,诸如:当下的教育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学生观上,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教学观上,杜绝“一言堂”,能让学生讲的要让学生讲,该让学生做的事就放手让学生做。有了这些碰撞,有了先前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深入思考,有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企盼,于是顿然感觉:学校终于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就此呱呱落地了。
改革,阵地在课堂
这个模式的初衷是想建构一种兰化二中特质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最终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使学生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教师喜欢课堂,喜欢教学。当然这个教学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要让它变成可喜的现实,首先要做的是让它能够被同仁们认可,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依托。细细想来,其实历史上的任何改革无不是让思想的启蒙作开路先锋的。基于此,“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必须依托在某种教学思想之上,期望以这种教学来引领课堂改革工作。
首先,必须坚持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会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退到最后一步。课堂讲多少时间不做硬性规定,根据教材难度和学生基础来定。
其次,课堂要求学生互查互助。在合作小组讨论中,首先强调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督促,然后才是相互帮助,有问题才帮助,无问题不帮助,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
最后,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不动摇。这一点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教学起点的公平,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公平。如果教师只关注优秀生而忽略学困生,就会使这些学生越来越差。这会让课堂走向两极分化的深渊,因此,学困生要及时帮助,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同发展。
说实话,这三点教学思想是教学实践从心底深处刨出来的,是一线教学从学海里挖出来的,因为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个新生的婴兒,就可以感觉到一股很强的生命力,这股生命力正在嗷嗷待哺……
当然,一个鲜活的教学思想,要让其顺利成长,要让其成功结果,这需要悉心的呵护,因为任何一线教师都深深地知道:教育是一种坚守,教育改革更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此,教改不能只有满腔的热情,不能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要想借力思想前行,我们必须将优秀的教学思想幻化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四个教学观点。
首先,教学改革的第一要素必须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内容的实际操控者就是一线教师。因此,教改的前提必须落实到教师要吃透教材,把准重难点。出于此,备课的革新便呼之欲出,这里就是改革的第一道分水岭——注重并落实三大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反馈设计。通俗的讲,就是要从根本上形成课堂的三大价值观: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反馈梯度化。
其次,教学改革的第二要素是教学程序的改革。这是操作层面对于理论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将课堂划分成两个时段,核心时段五环节: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讲,当堂检测;辅助时段分层拔“优”扶“差”。这种划分不会随着内容和学科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点的坚持,将是教改得以前行和落实的基本元素。
再者,教学观上,必须要消灭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变成课堂真真的主人,能让学生讲的让学生讲,该让学生做的事放手让学生做,相信学生就是相信教改,就是相信自己的引导能力。
最后,学生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同时承认存在差异,分层分类给予指导,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高效课堂,源于正确的流程
教学改革从来没有既定经验,要说有法宝,那便是课堂本身呈现的原生态形式。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激发课堂活力离不开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些教龄长的老师也没有底。对于这个问题的落实,学校采用了统一的“五步”教学流程。因为这个流程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直接决定了教师备课的方式,这两点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校将核心时段分五环节进行操作,即“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讲→当堂检测”。同时将辅助时段分层,对学优生进行拔高题训练突破,对学困生进行知识再记忆或基础题的再巩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事先将知识设计成若干个梯度性问题,合作小组带着问题先自学,再讨论,教师在巡查中整理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知识问题化的设计、问题活动化的设计,以及课堂小组讨论中疑难问题的现场整理。
在学生交流环节,教师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中存留问题的讲解。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大力培养。
在教师答疑环节,教师对小组讨论和学生交流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讲解的简练和语言的干净,忌讳啰嗦和重复。
在精题精讲环节,教师要设计出最能覆盖本时段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典型例题,精题精讲,拓展能力。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例题的精心设计。
在当堂检测环节,教师将练习题进行难易分类,再分解给不同层次学生,当堂检测和反馈矫正。可以建议学困生做知识再现题,学中生做知识再现和例题翻新题,学优生做例题翻新和思维拓展题。此环节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练习题的合理分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比起以前来,如今备堂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确实也辛苦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收获的惊喜会远远弥补这种投入。
改革的成败,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
思想有了,观点有了,流程有了,关键看如何去做了。此时,教改真正进入到深水区了。于是,推进思路和措施在激烈的讨论后也出台了。
第一步,学校层面完成了一级建模:学校分别用全校大会、6大学科组会、课堂改革立标人会来统一思想,发出教改的统一号令;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让教师们把教改相关的内容作为课题研究的唯一对象,使课题研究服务于课堂改革的落实,教改和教研相辅相成,相互推进。
第二步,学科层面推进了二级建模:学校挑选一些思想前卫的教师做课改先锋,然后通过定期的互相学习,完成学标和验标。为了扎实推进学科建模的进程,学校对教师过了三关,即课堂过关、课题攻关、提炼过关。
第三步,教师层面在落实三级建模:全校教师在完成校级建模和学科建模后,自己能够发挥自我性格优势,放大性格优点,提炼自己的课堂特征,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也意味着每位教师人人入模却又不惟模式。这就达到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的境界。
改革,必须亮剑了
万事具备以后,学校的首批立标人披褂上阵了,于是公开课和推门听课成为学校唯一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教师们坐在课堂后排听,一开始,学生还不习惯,再后来,个个积极举手发言。一堂课下来,教师们开始自发讨论了。再接下来,便是课堂比武活动,一些教师主动上讲台试讲公开课,从英语课,到语文课、数学课……课堂动起来了,教师们的教研积极性也激发了,新老教师围坐一起讨论这堂课怎么样,那堂课哪些需要改进,听课、评课、上课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为巩固效果,学校不定期到课堂巡查,督促教师们落实自我整改,确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校教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堂课都给予了记载评分,并且还在教师论坛中互相探讨。
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心的提高、合作意识明显增强。绝大部分学生开始喜欢课堂、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学习。
教师最大的变化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们屏弃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开始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课堂的互查互助、师生对话频繁成为了兰化二中课堂的显著特征。学生已经动了起来,课堂已经活了起来,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逐步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课堂。
“两段五环节教学法” 成为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特色课堂模式和一级课堂模式,这成为学校最大的教学特色和亮点,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一张名片。
改革的深入,呼唤教学特区的建立
课堂改革需要综合考量。效果出来了,更需要总结经验来指导改革,引导教改向深水区迈进。“点滴尽致”的兰化二中人并不满足于课堂改革本身,而是从特色教学出发,扎实推进了教学特区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并且学校在这块阵地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要想更进一步那就难于上青天。在反复沉思之后,我们发现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活了,但仍然不够;教师放手了,但仍然对学生不够信任。这一点,迫使学校需要进一步打开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枷锁。于是,刺激学生的自信度和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准,就变成了课程改革重要又迫切的课题。如何打通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这两个“任督二脉”将会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校管理,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漫漫求索之下,针对学生的大校本课程和针对教师的大校本教研横空出世了,这两个教学特区的建立必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打上一剂强心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填补学生部分知识和能力的空白,必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里程碑,也是形成学校教学特色,使学校各项工作長足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大校本课程中,学生成果展示以节目展演、作品展示、学生解读的形式推广,这既可以发展学生,又能够成就教师。与此同时,大校本教研将以教师论坛、文化讲坛、道德讲堂等形式推广,这样就结束了不同学科“闭门造车”的旧教研时代,让不同学科教师在大教研中论剑,这一举措必将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功力。其实,学科原本就没有界限,教研也相应不该存在界限,这也许就是大教研的根本所在。
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大校本课程和大校本教研体系都发端于学校“点滴尽致”的文化理念。建构兰化二中特色的大校本课程体系与大校本教研体系,就是“点滴尽致”的学校文化在教学实践、课程实践和教研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这三者的结合就是兰化二中的课堂文化——点滴课堂。点滴课堂呈现的一种点滴思想(做好每件小事)、点滴追求(学好自选课程)、点滴品质(形成一门特长),点滴课堂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是各学科众多特色课堂模式的集合。
后来,学校的艺术节如期举行,此次艺术节的许多主打节目并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学校开设的23门校本课程给学校提供了高质量的节目,透过观众的喝彩,我们清晰看到许多文化
上接第页
上接第页
课学习欠佳的同学在低门槛的校本学习中找回了自信,从此他们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文化课。学校坚信:大校本课程的路必定是一条康庄大道,学校丰富多样的育人形式必将有效地成为学生道德实践、人格培养的摇篮。
紧接着,艺术节主打内容之一的“星座那些事儿”文化讲坛成功召开,全校师生见证了这一全新的大教研模式。学校文化讲坛的实施标志着学校教研活动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从此不同的学科结束了以往“闭门造车”的教研时代,各学科教师将会定期在大教研中论剑,教师们的教学功力定会大幅度提升。
大校本课程展示和大校本教研讲坛之于艺术节,恰如“红袖添香”,这一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教研的视野,提高了教研的质量,标志着两个“教学特区”挂牌成功。
学校艺术节走了,但有一种唯一的感受却永久的沉淀了下来:兰化二中的课堂变了,学生变了,教师变了!
参考文献:
1.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7期
2.吕立杰;赵同友;;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反思与研究性功能转向——兼谈课堂学习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韩照祥;朱惠娟;;高校课堂教学评估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4.柳夕浪;论课堂教学的对话式评估[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