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玲:思维启蒙不可一步登天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的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脑力开发和思维训练的书目备受青睐,有家长花费过万元为孩子购买整套学习素材。业内人士指出,数学思维训练火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精准切入了幼升小市场。去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规范之下,幼小衔接的需求依然存在,数学思维训练成了击中家长痛点的“利器”。尽管机构都标榜自家思维教育的重点并非升学和提分,但打着“擦边球”的不在少数;家长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难免被功利心驱使,将孩子送上超前学习的老路。
  究竟何为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使孩子具备哪些必要的学习品质?我们走近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听听从事数学思维研究近50年的她,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一一回应。
  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家》: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儿童思维培养还是新鲜事物。儿童的思维过程包括哪些?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
  张梅玲:首先要明确的是,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孩子的成长既包括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成长是更重要的。其中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智能的成长、情绪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和自我认识的成长,所谓智能成长,核心便是思维智能和现实思维的成长。
  从儿童成长角度来说,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两三岁以前,尤其是两岁以前,幼儿基本上以动作思维为主导,通过自己做一做来了解世界和积累经验。到了两三岁以后,慢慢从动作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到六七岁再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思维又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式逻辑抽象,即“因为—所以”,第二阶段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时间会比较晚。从思维的过程来看,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几个阶段。我们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思维的过程着手。比如拿来8个相同的物品,让孩子进行分组。最初他可能分为3/5、1/7、4/4等,我们问孩子,每个盘子里的东西一样吗,他说不一样。我们问,有没有一样的?这叫作异中找同,可以培养抽象思维。
  思维能力一定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的。家长要积极创造情境,在情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一定要令孩子非得想一想,否则没办法回答,让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考力。比如10以内的计算,“3+4=?”这样的题目,它的答案是封闭的。如果要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话,要尽可能给出开放的题,比如“×+×=7”,需要填充×部分,可以得出几组不同的答案。虽然运算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孩子的话进行提升。当孩子针对这道题说出不同的答案时,家长可以说,你看同样的位置可以填许多不同的答案。这是非常简单的第一步提升,却给孩子启蒙了多元思维。
  思维启蒙不可一步登天,而是依靠教育的积累。此后可以进行第二步,对孩子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快一点。家长引导孩子发现0+7、1+6、2+5、3+4这样的规律,接下来给孩子总结,数字挨着找,能既不漏掉又做得快。这就是有序思维。第三步,我们不要讲具体的数字了,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这就是语言的抽象概括思维。再进一步提升,1+6后为什么是2+5而不是2+6,孩子说1的位置变成2,多了1,6的位置就要减少1,否则结果就不是7了。这是互补思维。
  培养思维不是仅仅学会计算,也不是题做得越多效果越好。家长提问的智慧非常重要,要启发哪些思维,需要心中有数。要让孩子善于思考,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是思考式的,问题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因此,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家长要有科学的理念。比如家长带孩子游玩,多数家长会问孩子今天开心不开心,孩子回答开心,对话就结束了。这样的提问是不完整的,缺乏完整性会让教育效果打折。家长必须延伸出需要动脑筋的问题,问问为什么开心。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观察孩子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还能看出孩子性格和性别的差异。教育讲究完整性,一定要关注过程,不要满足于结果。
  《教育家》:当前,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幼小銜接问题,但许多学校的课程设计并没能实现良好的衔接,也缺乏相应的具体做法指导。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能力方面,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给孩子做哪些准备?
  张梅玲:首先是心理准备,即从动力系统来讲,让孩子产生“我特别想去小学”的想法。比如在亲子阅读中,利用孩子对喜欢的事物想要马上知道结果的心理,家长创造情境,在告诉孩子结果前停下来说,妈妈有事了,你自己看。孩子表示看不懂,家长就可以趁机告诉他,再过两个月你就上小学了,老师会教你认字,到时候你就看得懂了。这种氛围的心理准备是很重要的。同时,让孩子感到上小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家长可以利用暑假带孩子到小学校园转一转。这时候家长的语言很重要,可以说,小学的操场比幼儿园大多了对不对,还有游泳馆、科技馆……让孩子感到小学比幼儿园丰富得多。心理层面的准备是最基础的,许多家长急于给孩子做知识准备,却忽略了这一更重要的“看不见的准备”。
  其次是学习基本能力的准备。比如让孩子学会听说和交流。家长往往跟孩子讲,你是小学生了,在学校要注意听老师的话。这样说不错,但并不完整。现在的教育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有讨论环节,所以听的对象也包括其他同学。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仅仅用话语传达是没有效果的,一定要借助行为强化训练。小红发言后,教师问小明,小红刚才说什么。小明可能没听,教师要表现出批评的态度,同时告诉他下次要好好听同学的话;如果小明听了,要表扬他的行为。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说,是表达观点的能力。交流,是锻炼在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时,自己应该呈现的态度,或者自己与他人意见不同时如何表达。交流是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如提问题的能力。善于提问题恐怕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孩子在妈妈肚子的“黑房子”里待了10个月,勇敢地走出来,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无所知,什么都想了解。这种求知欲是天生的,反应在行为上就是好问。孩子年龄越小越会提问题,但是过去的教育常常不太注重珍惜和保护天生的禀赋,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有问题了,因此现在教育改革强调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造。要鼓励孩子敢于提问题,不要挑剔孩子的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问的关键在于思考。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这就回到我们之前所说的对思维的培养问题。   此外,在基本的认知能力方面也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思维都是从观察开始的。以两张图找不同为例,这是典型的观察能力培养,出题时要把找几处不同明确出来,否则孩子是没有目标的。家长在引导时注意表达,可以说,要从上往下仔细看,从左往右看。这样的教导其实是告诉孩子要有序观察,观察能力的训练是一切思维能力训练的开始。
  学习能力的准备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成功,心态愉悦,会促进他更爱上学。在准备过程中,家长需要多尊重孩子,听听孩子希望要什么。
  教育要给孩子能带走的素质
  《教育家》:您十分强调萌发数学教育中的哲学思维,为什么会从这方面入手来重建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哲学思维培养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张梅玲:哲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科学,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用萌发两个字来描述培养其辩证思维的目的。人的知识结构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横向的,广而不专;一种是纵向的,专而不广;一种是T字形,中国知识分子大部分是这类,又专又广,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创造性;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十字形的。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人才应该具有十字形的知识结构。十字形的知识结构需要三个“顶梁柱”,即哲学修养、语言修养、数学修养。我们从数学入手培育哲学修养,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充满哲学的。而聚焦到数学思维,在于其功能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是高科技社会的工具,数学思维在21世纪作为一般思维,哪个领域都不可或缺。课题组近30年的研究发现,对六七岁的孩子进行哲学辩证思维的萌发是具备可行性的,我们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改变,来实现对认知结构的改变。
  知识结构是外部的,当教师和家长改变外部的输入,孩子的内部认知结构就会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的数学教材都是将两个量进行比较,但我们的教材选择三个量开展比较。同样是3、4、5几个数字,一般教材是先教3,再教4,再教5;我们是3个数字同时教。用一样的课时,但是强调3个数字间的联系。
  数字本身是有联系的,为什么要人为分开呢?在课程中,我们注重渗透相对性思维。因为相对性思维是思维发展中一个质的变化,我们的教师在讲课时引导,4跟3比怎么样?孩子说,多了1。教师说,4跟5比呢?孩子说,少了1。这时候教师抛出关键问题,4没有变,为什么一会儿说多1,一会儿说少1?孩子会说,看你的话怎么说,或者说,看你跟谁比。这样一句话会影响孩子未来看待人生的态度。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时候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心理问题,也是思维方法的问题。
  心理学是靠实验来说话的,因此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证明相对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我们在对比班级的孩子中展开调查。教师问,我吃半个西瓜,你也吃半个西瓜,谁吃的多?没有经过训练的30个孩子,答案都是一样多。经过一年训练的24个孩子跟他们一样,说明相对性思维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有6个孩子表示,不好说。我们追问原因,3个男孩里一个告诉我,老师你没有给我看图。这句话本身已经具有相对性启蒙了。第二个男孩说,要看在谁家吃的,叔叔家开的西瓜大,阿姨家开的西瓜小。第三个男孩说,看西瓜皮薄还是厚,皮薄的吃的比较多。孩子的语言是天真的,是从直接经验里获得认知的,但说明孩子对相对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感觉。隨着追踪时间变长,对比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参加训练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孩子跟他的小学校长说,小学学习的数学,到大学都感到非常有用。这就是给孩子一种思维的方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叫对孩子的爱?教育应该给孩子一生有益的东西,给他能带走的素质,而不是完全为了明天的考试。
  做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智慧型父母
  《教育家》: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在您看来,未来社会更需注重培养儿童哪些能力?
  张梅玲:第一是健康力,包括生理和心理层面。第二是交往力。善于交流能帮助你把握成功的机遇,而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真诚、善良和同理心。第三是学习力。现在需要终身学习,知识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如果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适应不了社会。因此学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第四是专注力,不要三心二意。
  第五是批判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世界各国推行的核心素养几乎都包括这一项。一般来说思维是没有价值倾向的,不过批判性思维是明显带有价值倾向的。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听话的孩子都是好孩子”,现在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但起码或许要说他们不动脑筋。要让孩子学会反思性倾听,把听与思结合起来。批判是创新的前提,不听话不是没有规矩,而是善于质疑。
  成年人需要尊重和支持孩子。我见过这样一个教学场景:一位老师在语文课《赤壁之战》设计了开放式讨论的环节,让同学们探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如何跟部下开会总结。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个会开不起来。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看过三遍《三国演义》了,非常熟悉曹操这个人,他的面子观念是很重的,不可能当众承认战争的失败。如果是年轻老师,可能会不知所措,而这位老师十分老练和冷静。他走到学生面前说,老师要向你学习,你如此热爱古典文学,老师接受你的意见,这个会就不开了。那么如何达到教学目的呢?这位老师进一步说,公开会不开了,曹操回去总要想一想,大家讨论下他会想什么。这就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不是从书本中读出来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磨练出来的。老师的处理方式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非常尊重学生。有了批判力,进而产生第六个能力即创新力 x,也就是善于求异,这一能力对未来更加重要。
  《教育家》:您曾提出“智慧家庭梦”的观点,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如何做智慧型父母,形成科学教育观?
  张梅玲:陪伴是最大的爱,意味着家长要善于发现。现在许多家长在给孩子买高级玩具方面投入不菲,其实可以用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替代,与孩子一起进行各种有益于思维发展的游戏。成长的大环境是相似的,重要的不同在于家庭的小环境。家长的行为是教育中最关键的,教育孩子首先应该教育家长。我认为面对目前家庭情况复杂化的现状,有许多新问题可以研究。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比过去更多,二是留守儿童增多。因此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走向多元化,像过去开统一的家长会、报告会,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一些与过去不一样的方式、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比如针对单亲家庭,采取更保护隐私的谈心式交流;组织家长沙龙,可以通过讨论一些具体案例或者热门话题,而非说教的方式,进行家长自我教育。
  教育是明天,孩子是希望。家长要明白教育的“一二三”。一是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努力作为标准。老百姓常说尽力而为,这也是衡量孩子的标准。 二是“爱”跟“会”的二元互动。对孩子来说爱学习是很重要的,但还要会学习,教育需要两者互动,爱了更会,会了更爱。三是教育的有效性应该强调三元合力。一个维度是学校、家庭、社区,一个维度是教师、家长、孩子,两个“三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帮助孩子成为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其他文献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北京朝阳区教委的公立学校,现有70多个教学班、2200多名学生、近300名教职工,是朝阳区重点建设的优质规模学校。  学校注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打造学生、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建设“德”文化校园景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德”文化的教育内涵。  学校将课程规划开发放在工作的核心地位,遵循有助于学生“个性、自主、选择、全面”发
期刊
做好家长工作,是新时期每个幼儿园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希望所在。它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经验要求很高。家园之间的联系越紧密,配合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如何巧妙把握家长的心理,有效做好家长工作?怎样让家长成为幼儿园工作的支持者?且听来自幼儿园一线的声音。  理清需求 实现真诚互动  家园沟通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言語本身,而是能否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面对家长,最有效的沟通策略其实是分成三步走
期刊
追求“和谐的环境,求实的精神,阳光的教师,人文的学生”,是潭柘寺中学的办学理念。学校整合课程资源,审视教师能力、学生需求、家长期望、社区需要,积极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构建课程管理体系。为实现“提升师生素养,建立人文和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重视语言文化工作,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大力发展篆刻艺术教学。学校坐落在文化圣地古刹潭柘寺旁边,深受古寺建筑、石碑、匾额等文化的熏陶。学校安排书法、美术
期刊
每个乡镇应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9月27日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要求,每个乡镇应当至少举办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在教师配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农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李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经费保障、教师
期刊
10月的慈溪,夜色里都是醉人的桂花香。滚滚钱塘水冲刷出这片富庶之地,也激荡着教育浪头迭起,慈吉教育集团和它的掌舵人——董事长徐娣珍,成了被时代淘洗出的佼佼者。20年前,她还是徘徊在教育门外的企业家;20年后,当地流传着“上学就要上慈吉”的说法。凭借过人的勤勉与担当,徐娣珍把家乡情和教育梦融为一体,献出了民办教育的“慈溪实践”,圆满了小家,亦成就了大家。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第一  “加油!加油!”
期刊
“人格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身心协调、知情意统一、个性与群性一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理念,主张独立人格的价值和人格的自由发展,特别强调“以人格育人格”。  潞河中学作为早期的教会学校,经历了通州男塾、潞河书院、协和书院、华北协和大学、私立潞河中学等阶段,1951年成为公立完全中学。学校先后改名为河北省通州中学、北京市通县第一中学,1988年恢复现校名。潞河中学首任中国校长陈昌祐先生于1
期刊
提起“熊孩子”这三个字,大家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场景?或许是一个在你家里乱翻东西、砸坏你心爱物品的亲戚家孩子,或许是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奔跑、喧哗、破坏规则的顽童,又或许是做出来的事情让大人也惧怕的讨厌鬼。总之,“熊孩子”的破坏力和战斗力强到让人避之不及,想说爱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讨人厌的“熊孩子”, “熊孩子”的行为一定有原因。作为教育者要去探究这
期刊
我们看到小孩子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往往会感叹一句“这熊孩子”。生活中,“熊孩子”会删掉你的文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机、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饭馆和车厢里,没轻没重的行为往往令人烦不胜烦,哭笑不得。  案例1:这是一趟全程8个小时的航班,从起飞前开始,一个3岁的孩子就不停地闹腾,发出尖叫,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期刊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学者与制作人,代表作品《贝家花园往事》《文学的故乡》《电影眼看中国》《小人国》等,在四川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美国波士顿电影节、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等获20余项大奖。  近日,电影《零零后》上映,引发热议。  这是一部从2006年开始,历时12年跟踪拍摄,真实呈现两个“00后”從幼年到青年成长轨迹的电影。导演张同道把它叫作“
期刊
后勤工作作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有序有效开展幼儿园保教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要想把幼儿园后勤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更扎实,必须切切实实关注每一个管理细节。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积极探索促进后勤队伍专业发展和幼儿健康成长的途径和策略,保障幼儿园整体保教质量的持续提高。  筑强“主心骨”,提升管理实效  历经百年的教育洗礼,清河路幼儿园以“清融文化”为引领,以精细管理为基础,以
期刊